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热点>正文

70后的高考回忆:能考上大学是全家的荣耀

A-A+2014年6月2日21:15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2013年6月7日报道(记者 佘鸿雁)一代又一代同样走过“高考季”的人们,在每年的高考来临之际,也会回忆起自己那一年的高考。

  在一盏台灯下埋头作业,爸妈准备好吃好喝的,在房间外随时“伺候着”。家有高考生,就是那一年整个家庭的大事。对于“70后”来说,那一年,高考还是在最炎热的7月举行,考试时间是7、8、9三天。因为招生人数少,70后的高考那是一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感觉。 

  考上大学是一种荣耀

  对于参加高考那一年的记忆,南宁的周女士脱口而出的是“黑色七月”。

  周女士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1997年参加高考。她说:“比我们大几岁的70年代初人,当年能考上大学是一种荣耀。一家能出个大学生不容易,考上专科就很好了。”而到了他们这一代,高考条件比学长们宽松些了,如果在高考上努力一把,发挥出色,人生自此比同龄人海阔天空了很多。但正是这种“可进可退”的感觉,让周女士感觉压力很大,“后来看到,在我们之后几年的学弟学妹,随着逐渐扩招,上大学不再是问题,上一个好大学才是问题。感觉我们是夹在中间的一代”。

  柳州的杨先生1998年参加高考时,全国的招收人数为100万出头。而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9年招生人数达到160万,比前一年一下增加了52万人,录取比例提高到40%。随着扩招进行,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已经近70%。

  “一考定终身”感觉明显

  由一纸试卷来决定12年苦读的结果,让当年的周女士感觉到一考定终身。她是一名偏科很明显的学生,其他科目优秀,但数学成绩总是拉后腿。当年在考场的发挥并没有出现惊喜,她的数学惨败,150分的数学单科满分,连100分都没考到。尽管其他科目优异,数学科目的失利,直接拉低了她的总分。

  当年是估分制,考生须在分数出来前填报志愿。考虑再三,周女士填报了保险的师范类。她现在是一名小学老师,因职业稳定、每年有两个假期,被不少人羡慕,“当年可不是这么想的。读师范是不错的选择,但不是最热门的选择”。当时社会上正出现出国热,大学里外语类、经济、经贸这些专业最热门。“我们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一直是以考入外国语大学为目标的。当时班上高考排名前10名的学生都没有报读师范类”。

  现在想来,高考的结果仍让周女士觉得遗憾。当时的高考虽然公平,但只有各方面发展都很平衡的孩子才能最大受益,学生不能差异化发展,“不像现在,除了全国统一高考,还有学校自主招生等很多制度,给有自己特长的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 

  获得的信息和服务比现在少

  环保部门会在考期检查工地禁止噪音;私家车发起爱心送考的黄丝带行动;交警部门发布交通提示,为考生“保驾护航”;媒体及时刊登各种服务信息……杨先生觉得,现在全社会对高考生的聚焦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那个年代高考时,更多的是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关注”。

  杨先生在考试那年也享受到了“专车”待遇——从他们那届开始,学校组织一辆公交车,学生在学校集合后被统一送往考点,“学校担心我们考试迟到”。他觉得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送考行为,体现出了很多的温情、关爱。

  杨先生说,现在的考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高考虽然已不能说是唯一出路,但仍然是决定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一战。无论对于哪个年代的考生来说,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