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今报讯(记者 刘山)柳州人在北京开螺蛳粉店,甘杨不是第一个;但作为“北影”毕业生,在北京开螺蛳粉店的柳州人,甘杨肯定是第一个。他的店位于北京市东六环草房地铁站口附近,店名“柳州味道”。5月16日傍晚,本报记者前去探访,看到这间开张不久的小店,生意还挺红火。
螺蛳粉店开进北京小区
甘杨的店面位于草房地铁站附近像素小区内的一栋住宅楼一楼,面积不大,约三四十平方米。七八张餐桌,简单装修,看上去和其他小吃店没多大区别。不过,店里弥漫着强烈的酸笋气味,寻味而来的食客一进店,立马就能感受到柳州螺蛳粉的独特魅力。
“来碗小碗的,加辣!”“好咧,稍等!”接到记者点单,小老板甘杨快步走进厨房,麻利地煮粉、加料、加汤。几分钟后,一碗浮着红油的螺蛳粉端上桌来。看配料,酸笋、木耳丝、油炸腐竹、酸豆角等,一样不少;尝味道,米粉滑爽有嚼劲,汤水鲜辣回味甘,跟在柳州本地吃到的螺蛳粉味道并无二致。
甘杨的螺蛳粉店刚开张一个多月,就已经有了不少回头客。店里一位埋头大啖的食客告诉记者,他是甘肃人,在北京工作,最近经常光顾这家店,他一边吃米粉,一边连连称赞。听到食客赞扬螺蛳粉好吃,甘杨在一旁直乐呵。
敢拼敢闯演绎“北漂梦”
甘杨今年25岁,他从小在柳州长大。2009年那年高考,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成为第一个被北影表演系录取的广西考生。对于身处异乡的柳州人来说,乡愁就是一碗螺蛳粉,到北京上大学的甘杨自然也不例外。只要嘴馋,他就会找到学院附近的螺蛳粉店,痛快地来上一碗。
不过甘杨觉得,在北京吃到的螺蛳粉,跟在柳州本地的味道总有点不太一样。“上大一时我就想过,将来一定要在北京开家店,做味道正宗的螺蛳粉,让自己吃到过瘾。”说起开螺蛳粉店最初的想法,甘杨笑了起来。
去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甘杨留在北京打拼,成了“北漂”一族。他和朋友在远离北京市中心的像素小区合租了一间复式公寓,主要从事影视作品制片和艺考生培训工作。像素小区里租住着很多跟他一样,为梦想打拼的80后、90后。单身“北漂族”很少自己做饭,小区内的一些小吃店因此生意特别火。
甘杨看到了商机,决定在小区开一家螺蛳粉店,吸引周边的年轻食客。
从小就有生意头脑
“爸妈给了我自由发展的空间,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挣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着天色渐晚,光顾螺蛳粉店的客人多了起来,不时还有叫送外卖的电话打进来,甘杨一边打理生意,一边和记者聊起他的生意头脑是如何“养成”的。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买了几条蚕,蚕虫养大后产卵,又孵出了20多条小蚕。”甘杨说,他把这些蚕宝宝转卖给同班同学,一下子赚到了四五块钱。后来,他还曾经制作航模卖给同学,一架飞机能挣好几块钱。
上高中后,甘杨联系了一家影楼做兼职“外联”,拉来拍摄生意后拿提成当零花钱。其实,甘杨的家境挺好的,他的父亲是报社编辑,母亲是医生,根本不需要他自己挣零花钱。不过,甘杨说,知道他读高中时做兼职,父母并没有反对,反倒觉得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学影视表演的甘杨决定开螺蛳粉店,他的父母也很支持。父亲特意介绍了一位有经验的师傅,教儿子煮螺蛳粉、跟儿子合作开店,还在微信朋友圈里给儿子“打广告”。甘杨认为,宽松、平等的家教环境,给了他闯荡京城的智慧和胆识。
拍电影开粉店两不耽误
筹备开店的那一个月很辛苦,筹资金、找店面、学烹饪、觅食材、招员工,一切都要亲自操作。
甘杨以前很少执锅掌勺,为了掌握烹饪螺蛳粉的技巧,他经常一整天泡在厨房里,跟着从柳州请来的师傅学熬螺蛳汤、学煮粉、炸腐竹、炒酸豆角、焖酸笋……抽出空来,他还要四处寻找物美价廉的食材原料。
为了保证口味正宗,甘杨制作螺蛳粉的配料大多从柳州发运到北京,但熬汤用的螺蛳还得在当地采买。他踩着一辆小三轮,跑了大半个北京城,终于在近郊通州区的一个市场内,找到了令他满意的螺蛳供应商。今年4月13日,新店开张,他又拿着宣传广告,挨家挨户介绍柳州螺蛳粉的特色。
“‘柳州味道’准备开加盟店了,最近,我还打算在北京再开一家直营店。”对柳州螺蛳粉在北京的发展,甘杨信心十足。
在北京开螺蛳粉店前景看好,不过,甘杨并没有打算放弃影视表演专业。他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影《爱在垦丁》中担任大陆方面制片,目前还担任了一个大品牌广告的制片。昨日,记者电话联系甘杨时,他正出差江西开展2014年艺考培训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