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越来越多外地老人到桂林开启新生活 被称老漂族

A-A+2014年8月14日15:16桂林晚报评论

  桂林生活网讯(记者杨亚 实习生吴思思 文/摄)本来到了颐养天年、落叶归根的时候,可是,他们却无法安定下来,为了照顾第三代,追寻中国式割舍不开的“团圆”情结,离开自己生活了数十年的老家,漂在远方。

孙翠花来桂林三年,已经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图为老人展示她和朋友们拍的照片。孙翠花来桂林三年,已经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图为老人展示她和朋友们拍的照片。

  人们给这样的人,赋予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老漂族。而在桂林,因为城市流动性强等原因,这样的群体也遍布在我们周围,而且更有壮大的趋势。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老漂族”来到桂林?打上桂林印记的“老漂族”,是一种怎样的生存面貌?记者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调查。

  “漂”在外的老人

  因为在桂林的孙儿降生,王桂英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老漂”生活也随之而来。

  她今年55岁,老家在湖北黄冈。儿子在桂林上的大学,毕业后就在桂林安家立业。去年,儿媳妇怀孕,她赶来照顾。

  她说,自己本来就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对于一些细活,刚开始还真有些不适应。可是平时孩子们的工作忙,她又不得不多担待一些。

  如今,她的全部时间都被孙儿填满,孩子的饮食起居、止哭逗笑都由她全盘操心。天热了带他去游泳,晚上还要到外面散散步。

  “这样的日子,和我在黄冈的日子,差别真的蛮大。”王桂英说,在老家的时候,白天打打麻将,晚上邀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到附近跳跳广场舞,过得舒心自在。

  不过,即便现在没有以前自由,王桂英还是感到满足,因为可以天天见到自己的儿子,孙儿也在自己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小孩天然的依赖也让她感到欣慰,享受到家庭团聚的欢乐。

  更为年长的孙翠花老人,今年已经74岁,她是江苏人,“漂”在桂林三年时间了。

  孙翠花之所以来到桂林,也是应其中一个儿子的要求。儿子在桂林已经工作许久,为了把上小学的儿子接到身边团聚,连同老人一起接过来了。

  孙子是老人一手带大的,十分有感情,她担心孙子到桂林之后,饮食方面不能适应,而孩子的父母平时又忙,老人无法割舍,即便70岁高龄,也毅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三年时间,从陌生到熟悉,老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除了给孙子准备饭菜外,老人花更多空余时间和其他老人一起聊天、锻炼身体,渐渐适应这座城市。

  与其他老人不同的是,73岁的“老漂族”汤奶奶则没有“任务”在身。儿子接她过来,主要是担心她在老家生活不能自理,出了什么状况也没有人照应。

  而在“留守”和“老漂”之间,老人选择了后者。

  因为在湖南农村忙习惯了,老人张罗着在附近搭了一个花坛,每天养些花花草草。

  平时的生活也过得很休闲,早上出去散步聊天,晃晃悠悠到11点才回家做饭。午觉过后,汤奶奶在家看看电视,或者来到社区内,和这里的老人们打打麻将。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44亿,其中“老漂族”占到近10%。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和老龄化趋势明显,“老漂族”估计还将越来越多。

  对于桂林“老漂族”的数字,相关部门没能提供一个准确统计数字,但是这个人群,并不在少数。

  记者采访询问桂林市20个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市民,虽说大家对“老漂族”这个词还有些陌生,但是无一例外都表示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团圆”还是“留守”?

  由于“老漂族”群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周围,已然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群体。

  而其形成的原因,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甚至成为有些老人们现实环境下无可奈何的一种必然选择。

  杨菊香一直生活在湖南的农村,生孩子的时候,正赶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儿子成了独生子女。

  在外求学之后,儿子在桂林有了稳定工作,结婚生子。

  杨菊香高兴之余,却也面临着选择,是“漂”到儿子所在的城市,还是“留守”在家?

  面对这样的选择题,杨菊香的决定并不轻松。

  在她的记忆中,他们父辈的养老,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老人的儿女多,而且大都集中在本地,不存在异地养老的问题。

  但是,像杨菊香这一辈的老人,却大多面临这样的抉择。她心里也明白,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儿子不可能一直待在家里,儿子能够在外闯出一番成绩,在城市安家,也是她一直所期望的。

  虽然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仍然多有眷恋,但是权衡之下,天平还是偏向了对于“家庭团圆”的幸福向往。

  “像杨菊香这样的‘老漂族’,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加普遍。”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李昌阳认为,日渐增多的原因一是城镇化加速,人口流动性频繁,另一个则是老龄化加剧。

  他表示,当严重的老龄化遭遇城镇化,很多人迫不得已成为“老漂”。同时,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家庭结构呈现出典型的“421”结构,“老漂族”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民族社会学博士何乃柱认为,“老漂族”的出现其实是中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期、转型加速期后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劳动力转移的伴生现象。

  “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何乃柱认为,“老漂族”出现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家庭为本的传统观念。“在为儿女们事情的操心过程中,父母们费尽心思不求回报,即便老了,他们也觉得有义务帮孩子解决后顾之忧。”

  因此成全孩子发展,照顾第三代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加上希望与孩子和孙辈们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愿望,“漂”似乎成了必然。

  与此同时,老人们在帮助子女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待在孩子身边,以他们最愿意的“家庭养老”方式度过老年生活,避免留守老家的凄凉。

  桂林印记的“老漂族”

  有专家认为,“老漂族”中的“漂”字,道出了这类人群的一丝悲凉,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而“老漂”似乎恰恰与之背离。

  一般来讲,“老漂族”脱离原有的熟悉人际关系,来到陌生城市,没有朋友,心里难免感到寂寞。而面临的语言、饮食习惯、民俗、气候等方面的差异,也需要重新适应。

  那么,越来越多“漂”到桂林的老人,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如何,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

  74岁的江苏老人孙翠花笑言,这个问题她有着比较切身的体会。

  她称,自己有多个儿女安家在南京、深圳、新疆等地,在来桂林之前,她也曾在这些地方“漂”过。

  三年前为了帮助儿子照顾孙子来到桂林,刚开始城市的陌生感的确让她有些无所适从,不过这种感觉很快烟消云散。

  除了桂林的山秀水美之外,桂林人的热情和朴实,她感受颇为强烈。正是因为本地人一次主动的搭话,让她有了一个后来经常交流的朋友圈子。

  而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乘坐公交车,一位萍水相逢的桂林老人,担心她坐错地方,在背后一直悄悄注视她20来分钟,直到她最终上车。

  老人说,对于他们“老漂族”而言,一座城市的“温度”,能让她们的心境有截然不同的反应。“相比于我去过的其他城市,桂林是我最喜欢的,这里风景美,人也热情。”

  如今,虽说只“漂”了三年,但是老人已经把自己当成桂林人了。她说,在一个自己钟爱的地方,又有儿孙们相伴,这样的老年生活她感到满足。

  陕西的姚奶奶说,儿子在桂林定居让她面临了“漂”还是“留守”的选择,但真正使她甘愿留在桂林的,还是城市的“亲和力”。

  姚奶奶说这体现在每个细节之中,她刚开始来的时候,出门总要问路,可是总能得到桂林人热情的帮助。

  李昌阳将这类老人又称之为“随迁老人”,他分析,桂林的随迁老人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

  一是外地大学生,在桂林工作后,老人随子女来到桂林;二是打工一族,在桂林逐渐稳定下来,安家落户,随后将老人接来;第三种,因为桂林部队多,无论本地转业还是外地转业,都壮大了“老漂族”的队伍。

  他认为,桂林高校多部队多,而且景色气候宜人,更重要的是,桂林这座旅游城市底蕴深厚,长久以来所蕴积的包容性,让更多“老漂族”选择了这里。

  “桂林进入高铁时代后,以桂林为中心的3个小时高铁生活圈的形成,便捷的高铁、甲天下的风景、宜人的气候等将会继续吸引新一批来自云南、广东、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的‘老漂族’的到来。”何乃柱说,这也客观上为“老漂”一族来桂提供了条件。

  不再“区别对待”的期待

  桂林“天然的养老条件”以及“包容的城市特性”,的确让更多“老漂族”有了选择的理由。但是,要想让“老漂族”安心“漂”在桂林,显然还没有想象中完美。

  自从唯一的女儿嫁到桂林后,老家在山西的刘慧娟就跟随女儿到桂林定居。2年下来,老人已经结识了一群朋友,这边的生活也算舒心。

  可是让老人颇为揪心的是,每年8月份,她都必须长途跋涉回到山西老家,就为“按个手印”,领取一年的养老金。

  “就不能有个更为简便的方法吗?过几年老人精力不够了,还要每年来回奔波吗?”这样的事情让老人的女儿烦恼不已,可又苦于没有其他办法。

  除了养老金的障碍,医疗看病也是摆在老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刘慧娟的女儿说,此前母亲因为感冒到医院看过病,一次性花费掉几百元,这让老人心疼不已。老人回到家还总嘀咕起这件事,说在老家可以报销,这里看病太贵。

  这甚至让刘慧娟非常害怕生病,有时能忍则忍,小病痛尽量不去医院。

  还让一些“老漂族”觉得遭遇“区别对待”的是,他们并不能像本地老人一样,可以免费进出公园,乘坐公交车享受免费待遇等等。

  何乃柱称,“现阶段全国的统一的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统一,‘老漂族’的养老和医疗很难跨区域延续,相关支出只能自掏腰包,需要国家尽早出台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而本地政策方面,也应该关注考虑到这部分人群,让他们尽量享受到更多福利。”何乃柱说。

  除了国家和当地政府需要给与“老漂族”政策支持外,作为老人身边的人,更应该从精神层面着手,帮助老人扫除“漂”的孤独感。

  李昌阳认为,子女应该多和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多鼓励他们,子女的沟通或许比什么灵丹妙药都更有作用。

  “当然,老人家自己的心态也十分重要。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老漂’生活,将直接决定开心与否。老人们应该以更主动的姿态,积极融入到陌生环境之中,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李昌阳称,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背井离乡的伤感之情。

  一切看起来并不完善,但是显然这并未能阻挡“老漂族”的迁移脚步,他们心中满怀期待,正如老人们所说的那样,“还有什么比跟儿孙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更加美好?”

  (部分受访老人为化名)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