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刘豫)2002年,一部田园诗歌般的法国电影《蝴蝶》,为导演费利普·弥勒赢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口碑。影片讲述古怪老头和8岁可爱小女孩搭档寻找罕见而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的故事,让不少影迷通过镜头中那明朗清新的光影,爱上了法国乡村。
12年过去了,费利普·弥勒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眼光放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在那里,他拍出了同样是充满着自然纯真的童趣和返璞归真的感人亲情的电影——《夜莺》。这是一部由广西电影集团出品的中法合拍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现代家庭的温暖故事。8月10日,记者从广西电影集团了解到,《夜莺》不久前在法国正式公映,受到该国观众的欢迎和媒体赞誉。预计今年下半年,该片也将择期于国内上映。
爷爷去哪儿?
广西美景尽收眼底
电影《夜莺》由中法两国电影艺术家联手摄制,国内著名实力演员李保田、李小冉、秦昊和小演员杨心仪主演。日前,广西电影集团在南宁举行了媒体看片会。记者发现,和费利普·弥勒的前作《蝴蝶》相似,《夜莺》讲述的也是一对爷孙之间发生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广西阳朔籍老人——68岁的爷爷朱志根。为了兑现多年前对妻子的承诺,朱志根准备带着他的“挚友”,一只有着18岁“高龄”的画眉鸟,结伴回广西寻根。因为儿子和儿媳妇忙于工作,朱志根在临出发前只能接下了照顾8岁孙女任幸的重任。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孙女踏上返乡之旅。一个老人,一个小女孩,还有一只鸟,就这么组成了一支队伍,在阳朔、三江两地的美丽山水间,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心灵之旅。
镜头中,桂林的梯田、山水,三江的风雨桥、程阳侗寨等如画的风光汇聚,在观众眼前一一展现。参与了影片演出的广西当地人,那带着浓重桂柳腔的普通话,时刻提醒着你,他们都是在本色出演。这些带有鲜明广西特色的广西元素,构成了《夜莺》镜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中法合拍片
导演钟情广西元素
记者从看片会上了解到,当年过六旬的导演费利普·弥勒受到广西电影集团的邀请,决定接下拍摄中法合拍片的重任时,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的他,为了完成剧本创作,还开始学习汉语,坚持用汉语拼音写日记。这么做,全因导演想要用自己外国电影人的视角,去向全世界讲述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故事。
为了完成剧本创作,费利普·弥勒专程来到中国居住了两年多时间,深入许多老百姓家庭,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感知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他努力学习中文,游历了广西、云南等很多地方。当他把中国的山水风光走了一圈之后,最后还是被广西的自然风光所打动,觉得这里就是他心目的中国农村形象,这才决定把故事安排在广西的山水之间。电影中有70%的镜头是在广西取景拍摄,无论是社会生活场景,还是山水田园风光,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广西风情。
由于费利普·弥勒的艰苦努力,影片较好地摆脱了通常外籍导演在中国题材中的过客视角,使影片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接地气”的合拍片。广西电影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费利普·弥勒曾这样表述他的艺术主张:“我想用西方的叙述方式,讲述一个纯中国的故事,表现中国的现代感和人们的努力,告诉国外观众,中国是一个非常美丽壮观的国度。”事实上,费利普·弥勒也确实做到了,他用出色的电影语言,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
打造文化名片
广西电影“走出去”
据介绍,《夜莺》是2010年中国与法国签订电影合拍协议后,两国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广西电影集团实行电影“走出去”的第一部影片。《夜莺》在法国公映后,受到法国观众的热情欢迎。自公映之日起,截至7月23日,《夜莺》在法国上映已有11周,观众达到11万人次,票房收入折合人民币约600万元。在人口仅6370万人的法国,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非常少有的。与同期在法国上映的影片相比,《夜莺》的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票房收入都领先于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美国惊悚动作片《破坏者》及法国本土影片《免费入睡》。
在法国收获好评无数,至今仍未在国内公映的《夜莺》,也并不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今年的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夜莺》被指定为开幕影片。同时,该片还入围了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故事”展映单元。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夜莺》入围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片中爷爷的饰演者李保田凭借此片获得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影片第一出品人、广西电影集团董事长匡达蔼说,《夜莺》是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证明中华正能量也能在西方主流市场得到回声与共鸣。目前,广西电影集团与法国合拍的第二部电影正在洽谈中。此外,广西电影集团还计划与新加坡媒体局共同打造一部跨国爱情电影。“第二部中法合作的片子,也是主要发生在广西的一个故事,倡导我们的世界眼光、中国故事、广西元素、人文精神。”匡达蔼说,这是广西电影集团准备推出的青年作家系列的一个主要作品。未来,他们还想做一个中国东盟系列的电影,以后可能就会沿着这个思路,找不同的时机来推出跟东盟国家的电影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