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电话诈骗:谎称发计生补贴 骗受害人反向汇款

A-A+2014年5月20日09:07中国江苏网评论

  中国江苏网5月19日讯(通讯员 苏宫新 记者 戚阜生 )近期,一些电话诈骗手段演化出的变种引起了江苏警方注意,不法分子专门针对刚刚生育、购车等人群,谎骗其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将对其发放生育补贴、车贴等各种补贴,最终诱骗受害人反向汇款。

  骗子使出了怎样的花言巧语,让受害人能反向转账?江苏警方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摸出一些规律:不法分子冒充财政局、卫生局、车管所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门致电刚生完孩子、刚购车等目标人群,称其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将向受害人发放计生补贴、车贴等各种补贴,并以各种借口获知受骗人银行卡上余额。当受害者被骗至ATM机前,不法分子便要求其按步骤进行“卡卡转账”,在ATM机数字键盘上按“校验码”,而这实际已是诈骗的最关键环节——按下转账金额。

  但就是看似令人嗤之以鼻的骗术、极易被识破的骗局,依然有人受到蒙蔽、上当受骗。

  案情回放:

  刚生完孩子便被告知有补贴拿反被骗8000元

  今年1月14日下午,宿迁市居民李某接到一个自称是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电话中,对方询问李某是否刚生完孩子,并告知李某,她的情况符合国家所谓新生子女补助政策,可对其奖励2000元。

  由于李某长期在家务农,并无银行卡,于是其随即和其在外上班的丈夫孙某联系,请丈夫和所谓财政局工作人员联系、领取补贴。

  听闻有计生补贴发放,孙某接到电话后,立即拨通对方所留手机号码,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对方首先询问孙某银行卡号,并告知“钱已经汇入”,见孙某并不着急,便称“当天是领取补贴最后一天”,让孙某立即到银行柜员机进行查询。

  当孙某赶到银行进行查询后,发现卡上并无新账汇入,于是再次与对方取得联系。对方并不“意外”,电话中十分“淡定”:“可能是机器发生故障,导致转帐失败”,随即话锋一转,直接询问银行卡上余额。一时深陷骗局、被“信任”冲昏了头脑的孙某,如实坦白“卡上还有1万元”。电话那头见孙某成功上钩,便按原计划进行下一步骤,让孙某在ATM机上按其指示操作。

  “请按卡卡转账”,方将事先预留好账号报给孙某,孙某不假思索在柜员机上按下按钮。“请输入校验码10000”,电话那头仍在遥控,孙某在转账最关键的环节仍然深信不疑,按下“10000”,但实际上,这是孙某已按下银行卡转账金额。

  由于孙某在卡上提取了所谓计生补贴2000元,最终,他发现卡内8000元被骗走,缓过神的孙某立即报警。

  警方调查:

  不法分子通过大量购买个人信息针对性撒网

  一时间,江苏警方接到的同类诈骗报案数量显示,受害者绝不止孙某一人。

  接警后,公安机关历时近4个月侦查,先后赶赴福建、广西等多地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并对嫌疑人进行了突击审问。

  经审查交代,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购买了大量新生子女办证、机动车辆上牌等个人信息,冒充财政局、卫生局、车管所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以发放各类“补贴”为名诱骗受害人至银行ATM机,用各种借口获取受害人卡内余额后,谎称将通过“卡卡转帐”的方式将钱汇入受害人银行帐号,让受害人点击转帐界面,再输入所谓“验证码”(实际为转帐金额),最后骗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案件解析:

  国家新规或政策调整成诈骗由头迷惑性强

  实际上,不仅仅是江苏省,全国各地也陆续出现过类似案例,各类“补贴”类电话诈骗可谓名目繁多,例如,以向生育二胎家庭发放补助金、社保补贴退款、发放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补贴、致电领取摩托车和农机购置补贴、发放燃油补贴、买房有退税补贴等等。

  经过梳理分析案件热点,不难发现,不法分子会在国家出台新规或一些政策调整期限内,结合政策由头,谎编理由,通过各种不法渠道获取公民信息,并进行分类,有目的性针对目标人群,伪装身份,实行电话诈骗。一旦发现受害人在电话中上钩,即按原计划实施诈骗步骤。

  那么,老百姓领取政府相关补贴应是通过怎样的正规程序?江苏警方提示,政府机关发放相关补贴、补助金,不可能通过电话告知、银行转账方式进行,都有一定正规程序。

  记者查询到,一些补贴的发放,是当地政府的乡镇或者街道代为转发,领取补贴对象必须本人携带身份证件及相关证明材料,到补贴发放现场领取并签字。

  防骗秘笈:

  坚守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三不”底线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诈骗手段五花八门,骗术形式花样翻新,但不论包装如何“精美”、技巧如何“高超”的骗术,一定会回归至骗子要求诈骗对象进行“转账”、“汇款”、“付钱”等关键环节。

  对公众来说,防骗其实只需坚守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三不”底线,即能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警方提醒:日常生活中,公众不要轻信不明来历信息,接到令人疑惑的电话,应多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咨询核实。最重要的是,公众应当提高自身防骗意识,不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号、银行卡余额、银行卡及存折密码等,如此为之,就一定不会在“最后一公里”环节上当受骗。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