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魏碧锋 赵劲松 文/图)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是具有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功能和开展一般常见病初级治疗的卫生机构,是距离农民最近的卫生服务点。至今年年初,我区14372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目标,村医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给村民带来了实惠。然而,在一些乡镇,有的村卫生室成了摆设,村医长年累月不开门接诊,有的村卫生室则成了村医逐利的工具,疯狂造假套取新农合资金。目前,村卫生室运行情况如何?存在哪些困境,有何措施予以破解?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报12月14日起推出系列报道。
至今年年初,我区14372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每个行政村都有了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它们的运行状况如何?农民有没有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南国早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探访
建设 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全区
宽敞的砖房、明亮整洁的诊疗室、基本的检查设备……这样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如今已遍布广西乡村。12月初,沙田柚飘香的季节,在玉林市容县松山镇沙田村卫生室,南国早报记者看到5间宽敞的新建平房,设有治疗室、中西医药房、公共卫生服务室等,来看病的村民进进出出,村医陈国柱、梁海英正一个个问诊、开药,有条不紊。
两年前,这里的情形并非这样。抱着孙女来看病的黄柑源老人说,以前村卫生室的条件和现在没得比,小孩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都得往四五公里外的镇卫生院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医院”,省事,省心,还省钱。
在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前,陈国柱的父亲老陈也开过小诊所,为村民看了几十年病。“我父亲就是大家所说的‘赤脚医生’,跟师傅学过几年,没什么文凭,老一辈人有些还信他的‘草头方’,年轻一点、有能力的都愿意去大一点的地方看病,哪怕只是头疼脑热。”卫校毕业的陈国柱说。
沙田村卫生室的变化,受惠于近几年我区启动的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自治区卫生厅发布的信息显示,自2010年以来,广西先后筹措11.4亿多元支持全区14372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截至今年初,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与此同时,村卫生室的诊疗设备也更新换代,每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诊所都获得1万多元补助,用于购置急救箱、不锈钢诊查床、电脑等设备。
追问 巨额投入缘何成了摆设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是距离广大农民最近的卫生服务点,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也不可谓不重视,按照当年制定的规划,我区中心村卫生室按平均每个不低于11万元筹资建设,普通村卫生室按平均每个不低于9万元筹资建设,其中来自中央和自治区的补贴达8万元。
如今,各级政府补助已全额兑现,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也按期完成。但面对部分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不少苦苦期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村民纳闷不解:花这么多钱建起来的卫生室为何成了摆设?
“这里的药品非常少,都是便宜的基本药物,但就是这些药也不太容易拿到。”村医邹康说,按照规定,村卫生室只能在《广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目录》中选择配备和使用药物,由镇卫生院配送。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能实实在在减少农民负担。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常用药因为各种原因,不少品种都常年紧缺。刚开始时还有村民来看病,但因为常缺药,慢慢地来看病的就越来越少了。
记者了解到,村卫生室药品可选择的余地有限,确实是阻碍村民就近看病的一个因素。在个别村卫生室,里面的药物仅有十几种,连最基本的维C银翘片、扑尔敏等都没有。
村卫生室利用率不高,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村医管理。据了解,目前我区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上都由镇卫生院管理,属于国有资产,但对于在村卫生室上班的村医,他们的身份却依然模糊。平南县一名镇卫生院院长告诉记者,和广西大部分地方一样,下面的村医由卫生院管理,但他们不是职工,也不由卫生院发工资。在这种制度下,管理难度非常大。
面对部分村卫生室利用率低,村医挂名不出勤的情况,多县卫生局相关负责人都坦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各项硬件设备都已基本齐全,但如何理顺关系,加强村医管理,增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县卫生部门也在探索当中。
尴尬 部分新建诊所“撂荒”
从松山镇所辖的沙田村沿着211省道一路向北,途经平南县六陈、大新、镇隆、上渡等多个乡镇。公路边是大大小小的村落,不少新落成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就建在路边,相似的装修,统一的标识,让它们成了路上的一道风景。只不过,这些卫生室大多大门紧闭,偶有开门的,也是冷冷清清。
12月9日,在大新镇新和村,一座修建不久的村卫生室铁将军把门。门口横幅上写着,“从6月1日起卫生室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显然,这是一家已经投入使用的诊所,但锈迹斑斑的锁头,门口地板上厚厚的灰尘似乎显示,这里已经很久没人来过了。
村民们的说法印证了这种猜测。一名站在路边等车的老人说:“去年修的,上边有人来检查就开门,平时基本没人,也没什么人去那里看病。”
卫生室门口的墙上贴着一张值班表,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其中一名村医,他骑着摩托车赶来打开卫生室大门。里面的硬件设施与沙田村相差不大,墙上还挂出了村卫生室工作制度,室内张贴着一张12月的考勤表格,但已经填到了12月31日。
事实上,新建诊所撂荒,并非“独此一家”。一位长期关注农村医改的媒体人士告诉记者,在他所到的桂北和桂西北的一些乡村,一些山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的使用率并不高,有些甚至成了杂物房。
自治区卫生厅基层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他们走访发现,在百色市那坡县一些新建的村卫生室,根本就没配备村医,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至今还是由外行的村干部兼做。
纠结 进不进队伍村医存困惑
对于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革,村医群体也有话说。“进去,现在困难;不进去,以后在外面也难过。”今年才报名加入村卫生室的李天明说,他和妻子经营一家乡村诊所已经十几年了,平均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在当地还是可以。现在在村医务室,工作不仅仅是看病、抓药,居民保健、卫生防疫、收取新农合保费等一堆事情都要应付,但满打满算下来,一个月也仅有1000多元,有时这笔收入还要七拖八拖才能领到。
据了解,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医生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国家30元/人年的公共卫生补贴,按照一个乡村医生服务1000人计算,经考核优秀后,每个乡村医生最高可获得40%,也就是12000元补贴;二是乡村医生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助;三是药补、诊疗费收入。按照理想状态测算,乡村医生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以上。
自治区卫生厅上报国家卫生部的一份文件提及,广西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有待加强,大多数县(市、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地方财力有限,对每个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的3000元,除自治区补助1500元或1800元到位外,市、县配套资金基本未落实;许多地方村卫生室受制于信息网络,无法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一些地方将每月补助乡村医生的300元,全部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缩减了购买服务经费的总量。
“现在的方向是重点扶持村卫生室,估计以后个人诊所会更难。”李天明说,收入减少,做村医没有积极性,加入村卫生室是为今后着想。
连日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村医们的担忧还有养老问题:广西目前有乡村医生近4万名,基本都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在目前实施的政策中,是鼓励乡村医生购买新农保,但保障水平较低,村医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各级卫生部门也试图让村医们享受社保,但村医亦医亦农的身份,以及补贴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