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晚报讯(记者 张捷) 清晨的阳光还没照进地面,柳州市雅儒路的一小区楼底便响起扫地声,满头银发的75岁阿婆胡水姣开始打扫门前院落。她义务担任小区的“保洁员”,收集可回收的废旧品。“阿婆这么大年纪了还勤俭持家,值得学习!”,“她可是有好几套房产的‘包租婆’,恐怕是吝啬过头吧 。”对于邻里间的议论,胡水姣淡然一笑,仍然收集废旧变卖补贴家用。这背后是怎样的曲折离奇?
生活所迫“下海” 老大考上“北大”
12月18日上午,胡水姣在门前院子整理废旧品,面对记者的到来,她并不反感。
“我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收集废旧品,修剪花草,然后出门挑选打折便宜的商品。”胡水姣告诉记者,她身上穿的毛衣10元每件,当时一口气就买了20件,亲戚朋友都有得穿。
眼前这位节俭的老人,真如坊间传言的那么“富有”吗?
原来,在上世纪70年代,胡水姣在单位负责管理街道厂矿,月工资30元左右,丈夫“跑铁路”经常不在家,这对于有5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他们总是吃不饱穿不暖,得借钱过日子。
“三个坛子两个盖,总是有一个盖不上。”胡水姣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她决定辞职“下海”做生意,离开单位时身上只有5块钱。
刚开始,胡水姣买了几斤马蹄和山楂茶叶,到工人电影院附近摆摊。后来发展到全家总动员,她到老浮桥码头批发萝卜腌酸,还炒瓜子用旧报纸分装,带着孩子到五角星一带做生意。 “大女儿高考前一天,还抱着书在摊上卖酸,如愿考上北京大学,现今任大学教师。”胡阿婆说,还好5个孩子都挺争气,有大学教师,还有做个体和保险的。经商得变通,不变的是“朴实”。
22日上午,记者再次拜访了胡阿婆。“不像在单位上班每月领工资,做生意今天的收获不代表明天的效益。”胡阿婆说,做生意得学会变通,一成不变等于失败。
生活费、学杂费等日常开销的增加,摆摊所赚的钱远远无法满足。胡水姣果断把所有积蓄购进布匹,先后在飞鹅路、驾鹤路一带做起成衣生意。
上世纪90年代,什么好卖就有人跟风,同行竞争、排挤激烈,胡水姣以1万元转让了“旺口”,并处理了大批尾货,她再次转行。这次胡水姣在三中路开起快餐店,又给她赚得盆满钵满。
文印店刚刚兴起,可以接到翻译外文的活干,完成一张A4纸就能赚100元,当然这也难不倒胡水姣的孩子们。
胡水姣免费让学生打电话给家人、垫付修车费、甚至还送食物给困难学生。这一次次的善举,也让她在商海如鱼得水。
胡阿婆告诉记者,自己赚得点钱也没有存银行,十几年前,房子便宜,她陆续攒够钱买了5套房,担心孩子坐享其成,房产至今没有分给他们。富有不在金钱,在于身心健康。
记者的第三次造访吃了闭门羹,胡阿婆外出了。
27日上午,记者又看到胡阿婆在整理废旧品,用盆景围起来的空地里堆放有纸皮、塑料等物品。“如今不做生意了,还是闲不下来,每天捡废旧能找些菜钱,数数‘票子 ’也是好的。”胡阿婆说,自己的钱是一分、五角……攒出来的,所以格外珍惜。她从小就教育孩子节俭,攀比、虚荣只会让人坠落。
何为“富有”?胡阿婆认为,富有不在于金钱多少,而在于身心健康。“30多年的辛酸泪都熬过来了,一家人平安健康就是福。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才能走得更远,自己过得开心就够了,何必在意别人的议论。
如今,胡阿婆每天很忙并快乐着,她的住处成了“食堂”,晚餐时间她的儿女带着孙辈准时报到,尽管粗茶淡饭,却享尽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