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柳州文史地>正文

柳工厂房及宿舍的变迁

A-A+2015年7月31日10:52南国今报评论

  厂房宿舍坟地盖

  地处柳州西部龙腾背的广西柳工,在建厂初始,曾有过“厂房宿舍坟地盖,茅房饭厅不分界”之说。

  所谓“厂房宿舍坟地盖”,是指建厂初期,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柳工在龙腾背上盖厂房宿舍的事。

  柳工的建厂,和许多从上海支边来的工厂一样,是在1958“大跃进”的“左倾”思想指导下,急于求成而建的。当时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即以钢铁的高指标带动工业、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各条战线的高指标,掀起了全党全国大办工业的高潮。在各地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只要一声号召,党指到哪里,哪里就是志在四方的好儿女的家了。就像龙腾背这块荒地,一下子就成了上海支边大军的栖身地了。

  说是“厂房宿舍坟地盖”其实也不完全准确。当年的龙腾背,还是一片小丘起伏、杂草丛生、坑洼不平的荒郊野地。这里鼠蛇横行,苍虫泛滥,野兽出没,坟包是有一些,但不多,稀稀零零的,散落在柳工家属区以西的地方。据说,坟茔最多的地方是今柳州路面公司以西。柳工前辈刚来到这里后,他们以拓荒者的姿态挖坡填壑,开垦出大片土地,盖成了生产生活急需的厂房和宿舍。

  刚建厂时,柳工的住宅区,大多是建在这些小丘起伏、杂草丛生、洼沟水塘的荒郊地上。因为上海、西安等地的支边大军开来这里安营扎寨,一时不能提供那么多房子给职工住,大多是租借市民的房子。即便是当时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李郁,也是和几位同志租住在鱼峰路浮桥头的一间破旧民房里,职工上下班路途遥远,很不方便,所以建房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成了那时的当务之急。

  那时柳州的基建基础差,力量弱,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来之不易。大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在1959年冬建成了四栋半“干打垒”的宿舍,分给有家室的职工。

  所谓“干打垒”,即是就地取材,用黄土做成黄土墙的两三层楼的木板房。至于单身宿舍及生产车间,就只有削竹为墙,编茅为瓦了。

  柳工从1958年建厂到1961年的三年内,每年在厂房和宿舍的投资都不多,直到1961年完工的只有机修车间、氧气站、一个职工食堂、21幢宿舍。金属结构车间基本建设没有收尾,木模车间尚未盖顶,金工车间和铸造车间只立了柱子,主要厂房上不去,不能形成生产能力。

  由于一时还没有厂房,工人在露天生产时受天气影响。但人们为了多生产,支援建设,不管刮风下雨,炎热寒冬,都坚持生产,表现出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的求生本能。

  茅房饭厅不分界

  “茅房饭厅不分界”说的也是翻老皇历的事情。前面说过,在柳工建厂初始,住房紧张,那时往往是几家人共住一间房子,拉布作墙。屋内没有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吃喝拉撒难免都混为一体,好在大家都能互相体谅。后来,虽然建起了四栋半的“干打垒”房子,但这种房子里面也是没有盥洗室的,仍然处于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在一个屋里解决的状态。

  不过“干打垒”的房子还是比最初搭建的简易房有了进步,每户十几平方,虽无厨房,但已经有了公共厕所。可那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不但物质紧张,肥料也很紧张,虽然这种房子已经有了公共厕所,但还是有不少家庭会将粪便积攒起来做肥料,留下来种点小菜,以补充家用。

  没有厨房的房子自然还是很不方便的。每到做饭时间,一幢房子里的十余户人家,都会将自家的煤炉端到走廊上,锅碗瓢盆也都摆满门口。油烟就更不用说了,煤球的硫磺味熏得两眼酸胀,鼻子咽喉也被呛得够受,人来过往磕磕碰碰,稍不留神,还会造成安全隐患。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柳工已经有了三层楼的正规宿舍,房子不大,套间不过24平方米,单间不过16平方米,每单元三户,比起刚建厂时,条件是好了一些,但因是三户共用一个公厕和厨房,还是给生活起居带来了许多不便。好在那时各家都备有应急马桶,总算熬过来了。

  据柳工老前辈钱铭韶先生回忆,1966年,他母亲从苏州来柳暂住数月,住的就是那种三层楼的16平方米单间,屋内摆两张床、一个五斗柜、一张写字桌放窗口处,左边放马桶,斜角拉一块布遮羞,碗柜吊在墙上,下边是饭桌木凳,祖孙三代吃住拉撒全在这16平方内;家中箱子杂物塞满床底,老鼠在里面做窝人也无奈。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们的孩子大些了,才分到24平方的套间,一住又是好些年。现在钱铭韶的孩子早就成家立业了,他们夫妻俩也早就住上了三房一厅,房子虽是旧房,但设施设备电器样样齐全,让他很感慨,也很知足。

  而今柳工人的住房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成排成排的新建职工楼房规整美观,内部结构布局合理,既通风,又采光,以前那种老宿舍早就旧貌换新颜了。生活小区环境幽雅,公园花圃应有尽有;道路平直,曲径通幽。平时,有不少退休老人会坐在楼下的石凳上聊天,或在石桌上打牌下棋搓麻将。到了傍晚,人们都喜欢成群结队围着生活区散步溜达,一边聊天一边享受彩灯沐浴。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与刚建厂时的住草棚、走泥巴路、大小便靠马桶等各方面条件相比起来,简直是天上人间,过上了神仙日子。

  2006年10月28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柳工考察时,还特地来到柳工宿舍区的叶世璋老人家,与叶老嘘寒问暖,还看了叶老家的房子。在客厅里,总理与叶老一家亲切交谈。叶老是杭州人,他老伴是上海人,两位老人都已经退休多年,退休前双双都在柳工工作,对柳工感情深厚。叶老告诉温总理,他现在住的这套二房二厅房子是花两万多元买的。当时,温总理抬头环视了整个房屋结构后,对叶老说:“就你们两老口住,不错啊!”叶老深有感慨地说:“现在两老口住着70平方,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

  年轻人更不用说了。很多年轻人一结婚就能住上单位两房一厅的集资房,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室内窗明几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家庭还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既节能,又环保。

  柳工也有不少员工,不止有一套房子,他们在柳州市里的其他小区还买有商品房。用一套来住,用一套来出租,以增加收入。他们不但有房子,还有汽车,出入都很方便。前几年,柳州市修建了和平大道,柳工的老礼堂老商店被推掉后成了现在笔直的六车道大马路。现在这里每天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晚上灯火通明,饮食夜市通宵开,过去的荒坡早就连影子都找不到了。

  如今在柳工,你想找一户“茅房饭厅不分界”的,比登山都难。(刘剑玲)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