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传说:寨山顶端常有祥云缭绕,佛光偶现。古时某一天,众多村民同时梦到神来指示,说是孙悟空带领众佛到寨山岩洞内留居,于是村民根据神所指线路进入洞中,果然发现了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自此之后这里就成了村民祈福的圣地……
这是一段充满了传奇的历史:抗战期间,一大队日本人突袭寨山。寨山村民据险坚守,多次打退日本人的进攻,后因弹药用尽,不得不避入山中。当日本人攻入寨门四处搜寻,却在偌大的山谷中找不到村民的半点踪迹,最后只能悻悻而归……
这些传说和历史发生地就在寨山——广西目前保存得最好的壮族山寨遗址之一。
寨山位于合山市岭南镇思光村东南,距合山市中心2公里左右,从西南面看寨山的形状恰如一个“山”字。准确来说寨山是一座孤立的石山,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而山中却是形如天坑的巨大空谷。曾有专家学者到寨山考察,在谷中采集到宋代的瓷碗残片及清代青花瓷片等。据考,寨山遗迹所建年代在明朝中晚期稍后,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溯更远,即宋时已有先民在山上活动,只是尚未形成壮族先民聚居的山寨而已。
从寨山的西南面山脚开始攀爬,山势陡峭,一条127级的石阶蜿蜒而上,直通寨门。由于久无人至,石阶两旁长满了高过人头的荆棘荒草,凶猛的蚊虫蜂拥而至,隔着裤子都能给你咬出一个大包来。但这是进入山寨的惟一通道,别无选择。石阶均用天然青石块铺就,有的经过简单加工。石块一般长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我想,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用原始的简单工具铺成一条127级的石阶,也算是一项不易的工程了。
行至石阶尽头,已是汗流浃背,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但眼前的景观让我们精神一振:一座全部用青石垒砌的寨门有如鬼斧神工,气势峥嵘,雄据山头。寨门高2.18米,寨门墙高5米,厚53厘米。石门极为狭窄,只容一人进出,且寨门上一旁的石墙设置有多个射击孔,易守难攻,真如古人所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惟一的上山通道和寨门如此险峻,难怪壮族先民会选择在此山中避乱,由此可见先民的勇敢和智慧。寨门东侧5米处,有一石碑,石碑刻文内容大意是旧时村民避乱寨内,缺水,各村民集资寨外挖塘集水之事。碑文中标明捐资者除思光村民外,还有杨村、古城村、陈村、中桑村、江那村村民。这足以证明当时这些周边村民都曾到寨山避乱。
在寨门一处天然的平台上,我们尽览了寨山之全景。寨山四面都是悬崖峭壁,险峻异常。而山中却是形如天坑的巨大空谷。据当地文管所原所长老覃介绍,山内原有房屋百余间,现尚有20余处房屋基脚遗存。保存得最完好的是位于山寨正中的一间石屋,除屋顶外,屋墙等基本结构完好。此屋面积约12平方米,高2.8米,屋内尚保留有支撑舂杆的石槽等物件。山寨东南处有一段较为完整的寨墙,因为从这里到山下有一段缓坡,容易从山下攻入寨内,故先民在此筑墙防御。村民说,原来在墙上还放有活动石块御敌,滚石擂木,杀伤力自是相当之大。在山的北面,有一座山崖极似人形,当地人给它取了个名,叫“大兵点将”,很是有趣。再往远眺,便是山外了,远山近水、飞鸟流云、平畴农舍尽收眼底,好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绝美风光!
但我们更想探究的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历史和传说,把洒落在寨山中的各种文化残片拼凑起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寨山原貌。为什么当初日本人攻进了寨门却找不到村民的踪迹?在一个名为“神箫洞”的洞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寨山属于喀斯特地形,洞穴众多是寨山的自然特点之一。而且这里的洞穴曲折幽深,洞洞相连,深不可测。神箫洞从外形看不是很大,分为内外两洞,每洞大概只有五、六个平方米左右。刚开始我们确实是看不出什么奥妙,听了覃老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神箫洞分上下两层,上层离下层有两米多高,需攀至上层才能发现有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洞穴,从那里进去,里面是更大的洞穴。如果不攀到上层洞穴,是发现不了这一秘密的。当初寨山被日本人攻占时,村民们就躲避在上层的洞穴里。当然,还有其他洞穴也是如此,只可惜我们没有充分准备,无法进入洞穴探险,只能等待下次再来了。而在另一个洞穴“神佛洞”里,我们同样印证了关于神佛的传说。神佛曲折幽深,分上、中、下三层,里面的钟乳石多呈佛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由于周边村民对寨山遗址的保护意识很强,没有人敢到神佛洞中盗采钟乳石,所以这些佛形钟乳石都能完整保留下来。每年,都有众多村民到这里烧香祈福。在洞口,我看到了石壁上题有一著名88岁老翁所写的诗“寨山岩洞聚佛仙,自古及今天现然,如有仁人能慷慨,解囊开发创游园!”我自然对老先生的“创游园”想法深有同感,更惊异于一名88岁的老翁能在如此高龄攀上如此险峻的寨山!这就是一种对佛敬仰的精神力量所致。精神力量是巨大无穷的,不论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都能帮助人们勇往直前去应对、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包括老翁,包括寨山先民,也包括我们自己。
寨山,是一处撒满了各种文化残片的风景。它记录了壮族先民在这里艰难求生的过程,反映了壮族先民过人的勇敢和智慧。在这一处风景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痴迷,因为寨山风景的绝美,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黄任波/文 徐哲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