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城市,从农耕转轨的初期,多以早期的工商业相对集中的地方作为街道名。像柳州的沙街西端曾因米粮集散于此称米行街,后来米行移到了谷埠街,这里又成为木材集散地,改名为木行街。此外,还有香签街(今曙光中路)、盐埠街(东门前一段)、缆子街(今东台路尾)等等。还有因某些有标志性建筑物定名的,如府前街(今立新路)、县前街(今天罗池路)、东门后街(今中山东路)、考棚街(今中山西路一段)等等。更多的街道还显示了柳州的地貌特征和历史刻痕。
路名显示柳州奇异的自然风光
上苍对柳州特别眷顾,赐予她似九曲回肠的一条“青罗带”和形形色色剑鋩般的“碧玉簪”,使柳州成为“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一座格局特异的城市。
柳州有几句识别方位的民谚语:“东有灯台(也叫东台)西有鹅,南有马鞍北有雀”,那是指柳州有四座标志性的山,这四座山都成了柳州的路名:东台路、飞鹅路、天马路、北雀路。柳州古八景中,除 “罗池夜月”之外,其余七景都是山;又除开“龙壁回澜”外,其余六座山也都成为柳州的路名:文笔路、鱼峰路、驾鹤路、鹅山路和前面提到的天马路、东台路。如今柳州因山得名的路就有十多条,这些山大都在今天城区之内。
从这些路名,可以看出柳州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路名记载柳州深厚的人文历史
至今柳州有2124年的历史,名人层出不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柳州就选出几位在地方有影响,值得纪念的人物作为路名。像“唐二贤”中的柳宗元,有德于柳民,宋代又受封为文惠侯,柳人把柳侯祠前的一条大路定名为文惠路以兹纪念;被贬到柳州来的千古直臣刘蕡,人称刘贤良,也很受柳民崇敬,人们把今柳邕路东段定名为贤良路。今红锋路原名张翀路,是纪念勇斗权奸的乡贤张翀命名的。如今横贯旧城东西的曙光路,解放前曾叫古香路,是纪念柳州辛亥革命先驱刘古香而命名的。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与桂林城共存亡的柳籍人士阚维雍将军,把公园路和景行路改名维雍路。
原来的东门后街、庆云路、西大路是连贯旧城中心区最繁华的街道,为了纪念中华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1947年把这三条路分别改名为中山东、中、西路。桂系和蒋介石的积怨深重,不知何故也把今天的金鱼巷口至解放南路一段改名为中正路。此外,还有因地方富户唐培初出资修建的原府前街改名培新路,旧广西建设厅长伍廷飏(字展空)因力主建造鱼峰路,此路曾一度名为展空路。
解放后除中山路外,其余因人取名的路都恢复了原名;中正路还改为解放路。
1966年为纪念因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的柳石消防中队队长韦必江,曾一度把鱼峰山下至今五叉路口一段改名为必江路。
路名突出柳州的交通地位
唐宋时期,柳州已有北连桂林、南通邕州及邻县的驿道。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柳州为中心,修筑了柳州通石龙的柳石公路、通邕宁的柳邕公路、通往长安(今天融安)的柳长公路和通往桂林的桂柳公路。由于交通发达,柳州又地处广西的中心,故此有“桂中商埠”之称。如今几条公路——柳石、柳邕、柳长、桂柳,都成为柳州市的路名。
柳江是一条沟通贵州和广东的水道,古时另有一条西至夔州(贵州的)的驿道。1936年,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国民政府修筑了湘桂、黔桂铁路,因此,柳州除了有“桂中商埠”之称外,又成为“五省通衢”的交通要冲——由柳州辐射,北连湘鄂,西通贵州,东达广东(水路)。柳州是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因而建了柳州火车南站、火车东站(即城站)、火车北站。这三个车站名,也都成了柳州的路名——南站路、城站路、北站路。
路名看出柳州发展的痕迹
直至解放前,柳州城区面积只有14.84平方公里,解放后才逐渐扩大。在四五十年前,在一些还没有路名的空旷地方先有建筑物,修路后才确定路名。如三中路原来只是通往雒容的一段黄泥路,后来城市人口增多了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在铜鼓岭建了所第三中学,扩建马路时就把路名定为三中路。今荣军路一带原是荒野,为使荣誉军人有个疗养的地方,在岩村外建了所广西荣誉军人休养院,后来开马路时就称新路为荣军路。马鞍山背原来并没有马路,后来从乐群社起开了条大路通荣军路,路名就叫乐群路。此外还有西江路、柳工大道、广场路,都是因为西江造船厂、柳州工程机械厂、人民广场而得名。
跃进路为1959年“大跃进”时扩建的,故称跃进路,大跃进时有句口号:“力争上游”,因此又有一条上游路。1966年由驻柳6982部队官兵义务劳动建成的大路称八一路;同年由市政府发动市民修建、在“五一”劳动节竣工的大路叫五一路。
“文化大革命”时几乎所有路名都被改过,如鹅山路改为“反帝路”、柳江路改为“灭资路”、窑埠路改为“东方红路”……今天柳州的路名还残留有文化大革命时的划痕,如曙光路、立新路、革新路、红阳路等。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近二三十年还建了很多大路,如东环路、西环路、南环路、等等。旧飞机场(柳州人习惯称为航空站)迁走后变成多个住宅小区,很多新取的路名都带个“航”字。
除了上述路名之外,只要认真想想,还可以发现不少路名与柳州这座城市的某些方面有关联的。限于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多举了。(陈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