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载入首府史册的减贫奇迹。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尽锐出战、精准发力,用最好的资源,派最强的力量,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众志成城攻克贫困堡垒,圆满完成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带领超过60万人实现脱贫摘帽,在南宁这个全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书写了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绿城大地,全市上下将发挥出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凝聚的磅礴力量,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向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新图景、新目标大步迈进。
尽锐出战 贫困成历史
曾经的首府贫困地区,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吃水难。
2015年底经过精准识别,全市有上林、马山、隆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邕宁区1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城区,421个贫困村、406466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9.33%,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中实属少有,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从严落实“四级书记抓扶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实施“七个一批”“七大工程”,全力打好“四大战役”和“五场硬仗”,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如今,首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都有了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屯)通生活用电、光纤宽带和4G网络;实现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均能通过医保“村医通”直接结算医疗费用;实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双清零”目标并持续保持;完成6.3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和2.04万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388.44万人饮水难题。202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8元,比2012年增长了近3倍,农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精准发力 走出致富路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目标,精心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推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农村群众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增收致富之路。
特色产业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建成428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重点扶持桑蚕、晚熟柑橘、香樟、家禽、草食动物等五大产业和贫困村“3+1”特色产业,火龙果、沃柑、香蕉、茉莉花、香米、甜玉米、肉牛、黑山羊等特色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扶贫车间351家,为6188名贫困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全覆盖,农村电商覆盖率达90%。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南宁拿出实招、硬招,按照每个贫困村100万—150万元的标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注入强劲动力。2020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总收入超6.54亿元,村集体收入平均约42万元。
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南宁因地制宜探索出“体育+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带贫模式,抓住了“牛鼻子”,找准了“新路子”,全市乡村农文体旅加快发展、融合共兴。
接续奋斗 迈向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政策、资金、人力等持续投入,全市乡村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良好契机。
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土坯房到新楼房,从“脏乱差”到“洁齐美”……南宁村庄已焕然一新,村屯环境美如公园,路网四通八达,文体设施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农民安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每到节假日,诸如西乡塘区忠良村、隆安县定典屯、马山县小都百屯等村庄游人如织,农民收入节节高,乡村建设为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村屯环境的变化,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折射出首府农民生活节节攀升。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只有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广大群众的幸福感才得以持续。
南宁市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在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在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正激励着首府各族群众在新征程中奋楫扬帆,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记者 胡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