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头版报道。

  “这座桥太美了,远远望去,就像海上升起的一轮明月。”国庆节期间,从广州到北海旅游的设计师陈金峰说。9月29日,投资4亿多元的北海市冯家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北海市向海金融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冯家江大桥的建成,是北海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富强、开放、生态、文化、幸福新北海,书写了北海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锚定未来阔步前行

  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北海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招商、上项目、促产业,掀起开发建设热潮,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从单纯追求速度到速度、质量同步提升的转变。”北海市委书记蔡锦军介绍,北海已初步形成了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基本框架,包括:以中石化北海炼化、川化等企业为龙头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以惠科、朗科、冠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信义玻璃、新福兴、德力、长利等企业为龙头的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产业集群,以太阳纸业、玖龙纸业等企业为龙头的高端造纸产业集群,以北港新材料、亚王储能等企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北京能源、神华国华广投、广投北海电厂、中海油气电等企业为龙头的能源产业集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北海惠科电子产业新城一期已完成,年产智能电视机1200万台,年产3000万台智能电视机项目今年将全面达产;太阳纸业已于去年投产,玖龙纸业正快速推进建设,年产1400万吨高端纸品项目有望明年达产。同时,南玻、东方希望、中来、隆基等光伏组件项目正在推进。未来,北海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电视机、高端纸品、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此外,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异军突起。近年来,北海市实施差异化战略,走高端发展的路子,出台鼓励政策,几年来共引进总部经济、现代金融、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等8个领域的高端服务业企业463家。新经济已经成为北海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31.7亿元、增长18.4%,增速排全区第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058.7亿元、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绿色化工、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全产业链产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分别增长29.4%、18.5%、282.8%。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北海市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材料,在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301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从24.2天压缩到4天以内。删繁就简,北海市全面梳理出382项高频办理事项,整合出1个指南、1表申请、1窗办理,实现了从“N到1”的转变。2020年,北海市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7合1”一网通办+智能秒批系统,实现企业名称“即报即得”、银行开户“即开即得”、营业执照“即办即得”,企业开办由4个环节压缩为1个环节,时间由半天提速为智能“秒批”,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同时,北海市搭建市级专业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并联审批率94.6%,排全区第一。行政许可事项提速率超过89%,排全区第一。2018—2021年,北海市连续4年获全区优化营商环境评估第一名。

  “北海至香港外贸集装箱航班班次由每周2班加密为3班,缩短了运输周期,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陆运改走海运,从而极大地缓解了陆路通关不畅造成的影响。”北海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吴伟介绍,近年来,该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稳外贸 纾企困 优营商”系列活动,打出“组合拳”,推动解决影响外贸发展的难点和堵点。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北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139万吨、增长13.3%,集装箱完成36万标箱、增加34.8%,桂东班列开行517列;实际利用外资1.79亿美元、增长127%。

  倾力稳就业惠民生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让北海人民为生活在北海而自豪。”在中国共产党北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该市明确了奋斗目标。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便是这个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

  以前默默无闻的北海市第七中学,每年高考一本上线不足百人。但从2020年起,连续三年考上—本线人数持续升高,已突破200人。这主要归功于该市2019年实施的教育“三名”工程,即面向全国引进一批中小学名校和名校长、名教师。

  “2022年,北海市高考取得了近24年来最好成绩,教育教学质量连创新高,高考成绩实现拔尖人才培养、万人口一本率、一本上线人数、一本率上线比例四个新突破,其中高考万人口一本率首次获得全区第一。”北海市市长李莉介绍,从2018年开始,该市投入37亿元建成32所中小学校,新增5.5万个优质学位。

  与此同时,北海还大力发展高水平医疗。2019年以来,投入28亿元建设6家公立医院,新增4100多张床位。实施“名医工程”,建立院士工作站、名医专家工作室,全职和柔性引进72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全面带动了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今年以来,北海市着力稳岗扩大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上半年,该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76.9%。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市还深入实施“文化北海”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级篮球场、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100%。成功承办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被世界帆船联合会正式列入赛历,填补了北海乃至广西滨海高水平赛事空白。(蓝永前)

  特刊 |  非凡十年 非凡成就 · 北海篇

  奋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北海 魅力北海

  北海,是一座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在这里,每一条大路都通向蔚蓝的大海。向海,是它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从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19世纪开埠,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城市,向海而生始终是这座城市最美丽的姿势、最动人的篇章。

  向海图强千帆竞,踏浪而行卷巨澜。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力海洋纽带,北海向海图强,做活海洋文章,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向海经济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引进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企业,吸纳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建成了一大批高品质的学校和优质的医院,汇聚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不断推动“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建设再上新台阶。

  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强。近年来,北海市以向海经济为统领,加快构建向海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等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基本框架。今年1—8月,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8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紧锣密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金秋时节,无论是走进北海哪个产业园区,随处可见林立的塔吊、热火朝天的项目工地。近年来,北海市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1185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超过78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强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助推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冯家江湿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整治成效经验得到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介。营商环境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区第一,营商环境实现“四连冠”。在涠洲岛海域,成群的布氏鲸令人惊艳。

  办好百姓实事,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北海市投入37亿元建成3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5.5万个优质学位,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1500多名。同时,投入28亿元建设6家公立医院,新增4100多张床位,实施“名医工程”,建立院士工作站、名医专家工作室,全职和柔性引进72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投资近9亿元完成1887条背街小巷改造,全市面貌焕然一新……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朋友圈”越聚越广。北海是广西重要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枢纽。近年来,该市先后走进俄罗斯、希腊、韩国、斯里兰卡、日本、英国、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开展“遇见北海”城市宣介活动。同时,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亚洲风筝板锦标赛等多项大型文体赛事,并缔结13个国际友好城市。

  风清气正好扬帆,政通人和百业兴。北海的一些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为全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北海方案”、贡献了“北海经验”:全国重点整治城市打击传销工作现场会在北海召开;北海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搬迁、工业振兴、高端服务业发展等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呈现今天良好的发展局面,这是北海各级干部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气顺劲足,心无旁骛往前冲、放开手脚大胆干的结果。

  ……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一拨拨客商接踵而至,谈合作谋发展;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不断刷新城市里程碑;一个个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今日之北海,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明日之北海,令人向往、值得期待。(蓝永前)

  北海:面朝大海向未来 开创发展新境界

  核心阅读

  笔直宽阔的向海大道、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厂房林立的产业园区、美轮美奂的景点景区、蓬勃发展的向海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厚植优势、抢抓机遇、踔厉奋发,将沉甸甸的奋进答卷写在企业生产的火热车间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中、人民群众的幸福笑脸上。

  面朝大海,向海图强。一幅幅壮美画卷随处可见,一幕幕城市美景映入眼帘。

  时间镌刻崭新的年轮,岁月记录前行的足印。近年来,北海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之城、魅力之城。

  向海经济蓬勃发展

  为北海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伟力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海市铁山港公用码头视察时强调,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很重要,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

  几年来,北海市牢记嘱托,坚持把向海经济作为开放经济、枢纽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和富民经济来打造,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编制实施《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推动出台了《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全市向海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0%。目前,北海正朝着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向海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全力打造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目前在建的百亿级工业项目32个,力争今年再开工20个,初步形成了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等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基本框架。工业投资在2020年增长60.3%的基础上,去年保持了55.1%的高速增长。近几年,北海先后获得“2018—2020年度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先进市”“2020年广西扩大有效投资工作先进市”“2021年上半年广西工业投资工作先进市”等多项荣誉。以前在广西是“跟跑”的北海工业,如今已牢牢占据广西工业“领跑”梯队位置。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劲驱动力。近年来,北海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新增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海域2.9万亩,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个。创建南珠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3个,南珠养殖面积超万亩、年产量1000公斤左右,南珠产业重新焕发光芒。海洋捕捞从北部湾近海向外海、南海、大洋纵深发展,2家远洋渔业企业、19艘远洋渔船远赴安哥拉、毛里塔尼亚等海域开发生产。海洋生产总值均位居全区第一,北海被列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北海对城市定位、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要实现赶超跨越,就必须实施差异化战略,通过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聚集高端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换道超车”。几年来,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完善优惠政策,科学谋划、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全市共引进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平台经济等8个领域的高端服务业企业481家,包括京东、新奥南方总部、天下秀等30多家头部企业。新经济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对财政贡献持续增大,2021年全市高端服务业营业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59.9%,税收14.24亿元、同比增长75.8%;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连续两年翻番,总量占全区一半以上。新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有望在未来几年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着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扩大对外开放是向海发展的题中之义。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把建设对外立体交通体系作为扩大开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建成了贵合高速公路、松旺—铁山港高速公路、铁山港进港铁路、铁山港3#—6#泊位、向海大道及向海互通立交、西村港跨海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同时,积极推进建设350公里时速合湛高铁,打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建设铁山港30万吨航道及码头,为把铁山港工业区建设成为万亿元园区创造条件。

  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北海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北海港口岸实现扩大开放,通关便利化水平位居全区前列。积极参与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重点做好“东融”“西合”两篇文章,引进惠科电子产业新城、玖龙纸业、桂台农渔业合作双创园、新鸥鹏等一批重要企业。积极与东盟国家发展对外贸易,跨区域合作逐步深化。绘制八大“产业树”全景图,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几年来共引进项目1185个。

  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2019年中国企业家年会、首届澜沧江—湄公河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等重大展会,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亚洲风筝板锦标赛等多项大型文体赛事。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3个。北海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率先立法保护生态

  擦亮“北海生态”金字招牌

  产业是北海的支撑,生态是北海的生命。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北海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一张“王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推进生态立市行动方案》,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进行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出台《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北海市矿产资源保护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投入近1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投入25亿元对冯家江湿地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整治成效入选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投资25亿元对银滩景区进行改造,实施咸田港退港还滩自然岸线恢复工程,把银滩岸线连成一片。

  此外,建成北海工业园区排水及再生水系统工程、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认真抓好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对群众信访举报投诉的问题逐个解决。建立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全面提高红树林管护水平,红树林面积累计新增127公顷,现有红树林4210公顷,占全区总量的45.1%。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对“两高”项目进行全面梳理,主动舍弃了一批投资百亿级的高能耗项目,有力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上半年,北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区第一名。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和高水平医疗

  近年来,北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努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进入全国前三,301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全区最短,北海营商环境在全区连续4年排名第一、实现“四连冠”,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医疗,既是一座城市的硬实力,也是软实力。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加城市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北海在教育方面实施基础教育“三三零”工程,从2018年开始,投入37亿元建成3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5.5万个优质学位,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1500多名。基础教育硬件水平位于广西前列,获评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医疗方面,从2019年开始,投入28亿元建设6家公立医院,迁建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续建市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市皮肤病防治院、市结核病防治院,新增4100多张床位,未来两年内,北海的医疗硬件条件将达到广西一流、全国先进水平。同时,大力实施“名医工程”,建立院士工作站、名医专家工作室,全职和柔性引进72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带动了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此外,北海还投资近9亿元完成市区1887条背街小巷改造;改造建成棚户区4287套,建成保障性住房7772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007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投资18亿元建成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博物馆、档案馆、新图书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2124万元聘用357名乡村医生,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这样的民生实事,件件温暖民心。

  打造“文化北海”品牌

  谱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北海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曾是珍珠、陶瓷等对外贸易商品的产地和集散地,出土大量汉代舶来品文物,有据可考证历史达2000余年,是重要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枢纽。

  北海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北海”建设。先后出台《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化强市的政策措施,完成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规划及配套规划编制工作,让北海文物保护有章可循。2017年以来,对31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投入2.6亿元资金,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认定1300多件。

  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扩大文化交流。先后走进俄罗斯、希腊、韩国、斯里兰卡、日本、英国、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城市宣传介绍;选送文物精品赴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展出;丝路文化展、南珠展、合浦汉代文化展等多个专题展在东盟国家轮流展演;邮轮母港、国际康乐旅游港建设升级,进一步提升北海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向世界传播“丝路古港 潮美北海”的城市品牌。

  北海始终坚持挖掘开放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丝路古港”城市品牌。实施千亿元文旅产业发展工程,引进和开工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文旅项目,全面建成银基文旅、海丝首港、白龙珍珠城等一批标志性文旅重大项目;改造提升10多个旅游特色小镇;已建、在建、拟建五星级酒店项目共26个,总投资120亿元;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印象·1876》等一批历史文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出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增强北海文旅核心竞争力。2021年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45亿元,增速为27.7%,收入排全区第一,增速排全区第三。

  结 语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奋发图强,在文化、经济、科技、生态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汇聚了面朝大海、向海图强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蓝永前)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