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闭初健)一名退休的女医生,对保健品的信任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但每月6000余元的退休金有一大半花在购买保健品上,而且无论家人怎么劝阻,都无法减弱其对保健品的“钟情”。直到去世,其家中连包装都未拆的保健品竟然堆满了半个房间,此外还有价值五六万元的保健品没有领货。
痴迷保健品 退休女医生大半退休金买了保健品
“说起来,许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连我们3兄妹自己都不敢相信。但8年来,我母亲确实花了20多万元购买不同品牌的保健品,可以说,她一大半退休金都花在保健品上了。”提起母亲痴迷购买保健品一事,周女士的儿子李先生一脸的无奈。
李先生说,他母亲原是南宁一家大医院的医生,退休后,母亲和父亲没有跟子女住在一起,而且母亲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大碍,就是腿关节有些小毛病,睡眠也不是很好。
2005年,因为一张投进家中信箱的保健品宣传单,周女士的生活被完全改变了。当时,年近70岁的她拿着这张宣传单参加了一个保健品会议,其后便迷上了购买保健品,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有一大半用在购买保健品上,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李先生说,刚开始,母亲只买几百元一盒的保健品。但从2007年开始,她买的保健品品牌越来越多,如某康宝,某酸胶囊等……价格也越来越高,一盒保健品少则1000多元,多则五六千元,都照买不误,家中半个房间都被保健品堆满了。
起初,周女士只要听说某保健品对“抗风湿”、“治失眠”有奇效,就立即登记购买,听说某保健品搞活动有优惠,也会忙着购买。“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从2005年到2013年,不到8年,母亲光买保健品就花了20多万元。”李先生说。
劝阻不管用 儿女轮流“看管”也难阻止母亲购买
李先生说,起初,他回家探望父母,一进门就看到老人花数万元搬回半个房间的保健品,追问之下,老人却很得意,说这些都是高科技产品,对身体“好着呢”。
李先生当即上网查询,确认这些都是没啥功用的保健食品,便告诉母亲已有多人投诉上当受骗,希望她不要再相信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没想到母亲听了挺不高兴的,认为儿子这是心疼钱,不心疼母亲。
李先生说,几年来,他们3兄妹轮番劝说母亲,甚至搬回母亲住所与她同住在一起,可以说是将母亲“看管”起来了,但一点都不管用,母亲堆放在房间里的保健品反而越来越多了。
“去年8月,母亲去世了,在清理她老人家的遗物时,我们发现还有七八盒保健品连包装都未拆,才吃了一半的保健品也有10多盒。此外,我们还找到不少购买保健品的送货单,以及十几张没有来得及领取的产品券。”
李先生清算了一下这些产品券,发现其价值3万余元。今年初,李先生凭着产品券上的地址找到保健品公司,费了不少周折,才退还1万多元。
不久前,李先生在清理老人房间时,无意中又发现老人还有10多张保健品产品券,价值2万余元。8月5日下午,李先生找到保健品公司,找关系退掉了这批货。
记者从李先生提供的送货单上看到,这些保健品每盒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五六千元,最高的一张送货单,3盒产品花了1.6万元,单据总额达13万余元。
怀疑被洗脑 老年人痴迷购买保健品是缺亲情
李先生说,他对母亲如此痴迷购买保健品很是不解,按理说,母亲是一名医生,阅历丰富,应该知道那些保健品是在夸大疗效,而且事实证明,她吃了这些保健品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但老人为何宁愿“上当受骗”,也听不进儿女的苦劝?
“我们分析,母亲可能是被推销人员‘洗脑’了。这些推销人员不但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而且时常大打亲情牌,经常搞些给老人送赠品的活动,诱骗老人掏钱购买毫无功效的所谓保健品。”李先生说。
心理专家郑源则认为,周女士的事例并非个例,很多老年人痴迷购买保健品,源于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企图通过购买保健品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缓解焦虑。
此外,老人还有一种补偿心理,因在年轻时忙于工作和照顾老人孩子,对自己的身体照顾日渐减少;现在年纪大了,想补偿一下自己。另外,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也会通过购买保健品等方式,使自己的安全感得以弥补。
郑源说,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很多令人费解的行为不能片面地从表面去看,作为子女,应该更多地从老人的情感需求出发,尽可能多地看望老人或致电问候老人。“多设身处地地与老人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