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邕江河畔发现史前墓葬群 考古发现肢解葬(图)

A-A+2014年5月14日14:23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讯(记者 龚文颖)凌屋村贝丘遗址,这是一个被历史尘埃湮没了6000年的史前人类遗址,在1989年被定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进行小规模试掘之后,便继续沉睡在邕江河畔。近几个月来,来自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取得了日渐丰富的考古发现。

图为墓葬中的肢解葬。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供图图为墓葬中的肢解葬。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供图
考古专家在凌屋村贝丘遗址中展开发掘工作。南国早报记者 龚文颖 摄考古专家在凌屋村贝丘遗址中展开发掘工作。南国早报记者 龚文颖 摄

  发现 邕江河畔古墓葬群 

  由于邕宁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需要,凌屋村贝丘遗址所在地被纳入规划建设范围。2013年12月起,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宁市邕宁区长塘镇五合村的凌屋贝丘遗址,看到在2000㎡的发掘现场,一共布下了80个探方。“许多探方里都发现了墓葬”,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覃芳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几个月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遗址除了发现几十处墓葬,还发掘了一批蚌壳、骨器、石斧、夹砂陶片等,还有大量扁平锋利的细小石英石碎片,估计是“古人类用来切割食物、挖螺肉食用的工具”。虽然发现了一大批“生活用品”,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的居住痕迹。也就是说,凌屋贝丘遗址很可能是一个“墓地+垃圾处理场”。 

  谜团 为何要采用肢解葬 

  在目前发现的几十处墓葬中,大部分采用的是“屈肢葬”——将遗体蜷曲成某一种形状,再进行埋葬的葬式。 

  记者看到,凌屋贝丘遗址的“屈肢葬”又分成几种形式,如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蹲式屈肢葬等。根据考古人员的目测,这些骸骨身材颇为高大,从牙齿来看大多属于青壮年。他们的性别、年龄、死因,则需要进行人骨测定才能得出结论。 

  有意思的是,在发掘一处侧身屈肢葬时,骸骨右手手掌旁边有一片灰白色的蚌壳——这片蚌壳是随葬物品,还是无意掉落在墓葬坑中?这还得等待进一步确定。 

  此外,遗址还发现了一种更为匪夷所思的葬式——肢解葬,即将死者的头颅、四肢肢解后,再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埋葬。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一例典型的肢解葬,头颅被放置在胸腔处,脚掌朝天。 

  这种葬法不仅在近代,就连在多处贝丘遗址中也不常见。覃芳说:“古人类为何要对亲人采用这种葬式,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目前仍然没有定论。”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多名学者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少数民族习俗的体现,有人认为是为在战争中死去或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举行的一种葬式。 

  体验 邀您触摸远古文明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具有较高考古研究价值、出土器物丰富的遗址,最终将要配合基建需要,变成平地。为充分发挥考古工地现场展示功能,在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同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决定将凌屋贝丘遗址开辟为考古科普教育场所,配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邀请符合条件的读者参观和学习,亲自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这个“公众考古”活动,在广西可谓首开先河——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不再仅限于文字、照片或视频,而是踏入考古工地,亲眼看到甚至亲手触摸远古的器物。“我们希望能借此引发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考古的兴趣,重视和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强说。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