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张若凡)7月15日,记者从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今年第二季度食品生产监督抽检涵盖粮食及粮食制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等17大类,共抽检样品1381批次,合格1271批次,9批次饮用水被检出不合格,其中,首次检出饮用纯净水三氯甲烷超标,该物质有可能致癌。
两批次方便螺蛳粉不卫生
据介绍,本次抽检主要包括粮食及粮食制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茶叶及相关制品和咖啡、水产制品、蜂产品制品、饮料、调味品、糕点、红糖、酒类、薯类及膨化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罐头、特殊膳食食品、冷冻饮品、食品添加剂等17大类,抽检范围覆盖全区生产中的持证企业。
记者从抽检结果中看到,柳州两个厂家的两批次方便螺蛳粉不合格,原因是菌落总数超标。这一指标并非致病菌,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是否卫生,超标说明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9批次饮用水不合格
天气炎热,饮用水消耗量大。此次抽检中发现,9批次饮用水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为检出三氯甲烷、铜绿假单胞菌、亚硝酸盐等超标。
这9批次饮用水均为桶装水,来自广西横县津每健矿泉水厂等8家公司。
17批次糕点被检出问题
在此次抽检中,糕点的不合格批次最多,共有17批次被检出问题。从不合格原因看,主要是卫生不达标及添加剂超标。比如桂林一家食品厂生产的酥皮肉松饼,被检出脱氧乙酸(一种防腐剂)超标;崇左一家面包厂生产的香芋味面包,被检出苋菜红(一种色素)超标。
此外,还有多批次糕点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超标,这些指标体现的是糕点的卫生状况。
尚有部分不合格批次产品未过法定异议期,暂未纳入此次公告。
新闻连接
饮用水不合格的七大问题
监管部门针对7大不合格原因进行了解读。
1 三氯甲烷
三氯甲烷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痹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并有可能致癌。水中三氯甲烷主要来自氯气消毒,有微量的氯气与水中有机物生成三氯甲烷,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是桶装水生产各个环节质控有问题,尤其灭菌环节出现问题。
2 铜绿假单胞菌
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中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消毒剂、紫外线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抵抗力较差的人群,饮用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的瓶(桶)装水存在健康风险。
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的原因有几种:水源防护不当,水体受到污染;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从业人员未经消毒的手直接与矿泉水或容器内壁接触;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缺陷等。
3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桶装水中亚硝酸盐的污染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可能来自桶装水生产企业的水源污染,水源附近土壤中大量施用硝酸盐肥料等造成硝酸盐含量高,部分硝酸盐在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另一方面是生产过程的微生物控制不当,成品水中微生物含量高,将水中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造成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4 高锰酸钾消耗量
高锰酸钾消耗量主要反映水中有机物尤其是氯化物的含量。如果企业过量使用消毒剂或消毒剂清洗不彻底,或者长期不更换滤膜,都会造成这个项目不合格。
5 电导率
电导率是水的导电性,通常用它来表示水的纯净度。如果水的电导率太高,说明水受到了明显量甚至是大量的电解质的污染,这种水不利于健康。
6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材受污染,或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者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等原因导致。
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7 霉菌和酵母
霉菌和酵母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也可能是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霉菌和酵母超标,后者为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本次抽检霉菌和酵母超标的产品未检出真菌毒素、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