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标准化生态养殖、生态池塘尾水处理、稻鱼共作……近年来,梧州市紧紧围绕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和“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广设施渔业发展新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做好转型科技服务,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7.4611万吨,同比增长5%。

  跑出渔业转型“加速度”

  位于岑溪市归义镇荔枝村的鑫坚绿色智能生态渔业产业基地是我市规模最大的设施渔业基地。基地总占地面积约208亩,建成高位池158个。

岑溪市归义镇荔枝村陆基圆池养殖基地(颜桂海/摄)岑溪市归义镇荔枝村陆基圆池养殖基地(颜桂海/摄)

  当工人们把饲料撒进圆池,立即引来池内的鱼儿一阵抢食,活力满满。基地管理人员蒙家敏说:“我们投入1.7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一体化数字智能管理系统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从而实现生态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目前,该基地投放了鲈鱼苗2万尾,成鱼产量可达1.25万公斤,预计所有圆池全部投产后年产商品鱼约250万公斤、年产值约8000万元。

  设施渔业是渔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生态养殖方式,着力发展设施渔业、智慧渔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陆基池1022个、约21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养殖品种以加州鲈、澳洲银鲈、黄颡鱼等高价值鱼类为主。

  我市还重点围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引优培强,打造了广西首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稻渔种养工作站,协助两家农业企业成功创建广西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成功打造稻渔综合种养“梧州模式”;与广西水产科学院、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重点科研单位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积极探索打造稻田一年多造、反季节养殖、冬闲田养殖、“稻+螺+鱼(虾)”等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截至目前,全市已组织实施广西重大科技专项——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强化科技服务支撑

  近日,在龙圩区龙圩镇大恩村的亲联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陆基养鱼基地,大棚下整齐分布着一个个循环养鱼池。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李沐正在跟养殖户交流水产养殖及鱼病防治等技术知识,引导他们利用当地水质良好的条件尝试养殖更高价值的彩虹鲷、赤眼鳟等品种,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

  基地负责人李家雄说:“目前,我们打造集虎纹蛙苗培育,虎纹蛙、塘角鱼、黑鱼养殖,沉香种植于一体的生态综合种养基地,利用‘陆基圆池+微生物’,解决水产养殖对池塘、水库等自然水域的高度依赖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问题。”目前,该基地水产品年产量约70万公斤,年产值约1700万元。

  科技渔业与绿色水产养殖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科技特派服务,增强水产养殖户的疫病防控意识,有效提高了全市水生动物、水产养殖重大疾病整体防控水平。今年以来,市本级水产科技特派员服务养殖基地50多个,提供科技服务达230天(次),累计培训250多人次;监测水产品样本79批次,抽检水产品检测合格率100%。

  同时,我市主动融入种业振兴行动大局,加强指导企业从传统育种模式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变,增强供种保障能力。目前,全市水产苗种突破14亿尾,大幅降低了本地水产养殖户对外地苗种的依赖性,有效解决了价格高、质量差、品种乱、运输难等问题。(梧州日报 陈益铭、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