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玉林市把推动玉商玉工回归作为市里的“一号工程”顶格推进,不断出政策、搭平台、强服务、优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玉商玉工回归,吸引了一大批玉林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就业,有效促进更多玉商产业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带动更多玉工回归、玉生回归。8月23日,记者从玉商玉工回归助力玉林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8月18日,全市共引进玉商回归项目410个,总投资766.15亿元,带动玉工回归49925人,各县(市、区)及各开发园区的玉商回归产业园相继开工建设,共规划建设产业园28个,已启动25个,已开工项目304个。

8月23日上午,玉商玉工回归助力玉林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玉林新闻发布厅举行。(玉林市融媒体中心 蒋金泰/摄)8月23日上午,玉商玉工回归助力玉林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玉林新闻发布厅举行。(玉林市融媒体中心 蒋金泰/摄)

  打造产业回归新载体

  玉林市超前谋划项目、精准对接玉商,不断扩大玉商回归新成果。通过推进重点产业链“整链”回归及补齐新兴产业短板,抢抓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风口。目前,全市共引进18家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类企业。在全国65个玉林商会建立玉商联络站,发挥商会纽带作用,持续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推动广大玉商集群回归、外地企业联袂而来。今年1—7月,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70个,总投资额568.5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1.2%;新引进“瞪羚”、专精特新等企业8家。

  千方百计推动项目早签约、快落地,早开工、快建设,早建成、快达效的机制,全力以赴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上带好头。今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的占比达63.8%以上。

  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通过“借地建港”的方式,建成玉林海港码头并顺利开港,实现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华丽转变,借助海外玉商玉侨力量设立了驻柬埔寨、缅甸等6个商贸联络中心和一批海外仓,大力推动“玉品出海”、“玉商出海”、“玉企出海”,构建完善了向海图强的通道和支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109.2%,居全区第一。

  创新要素保障新模式

  玉林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玉商玉工回归。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开辟玉商服务“绿色通道”,打造“玉事好办”营商环境品牌,常态化开展玉商回归项目落地联合审批及答复行动。2023年以来,玉林市在广西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综合评价中连续6个季度排全区第一,连续五年获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玉林已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上选之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理想之地。

  不断创新要素保障新模式,让回归玉商项目回得来、落得下、发展好。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为企业集中式、精准化供地。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桂惠贷”投放118.22亿元,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1.4亿元。健全“引才+育才”人才保障模式,支持玉林高端人才回流,实施企业用工保障专项行动,截至7月底,全市举办各类招聘会619场,累计服务企业8700家,提供就业岗位30.88万个,4.54万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增强玉商玉工归属感

  玉林市通过建立乡情联络、文化归引、平台招引等机制,激发玉商玉工回归热情。

  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玉商精神深度融合,以强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增强玉商玉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今年端午期间,6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话题和作品总浏览量超2.8亿,玉林城市热度提升超3倍,在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玉商玉工玉侨不远千里回归家乡,共享文化盛宴,坚定玉商玉工回归的信心决心。

  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玉商回归。坚持聚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五个家园”,用好“玉侨子午线”等平台载体,推动各民族、广府、客家等各族群、新老玉林人、海外侨胞交流交融,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包容良好氛围。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把玉商玉工的事当成“自家事”,想尽办法帮助玉商玉工解决困难问题。

  推动公安户籍、交通管理等窗口实行业务延时办理,开设非工作时间预约办理渠道,设立玉商玉工专窗,方便玉商玉工办理业务。成立玉林市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中心,健全经济犯罪案件侦办工作机制,有效保障回归玉商和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启动玉商回归工作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得到了明显改善。带动玉工回归49925人,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市留守儿童数量从10712人下降至6611人,留守老人数量从22028人下降至14391人,有效解决了农村“三留守”问题。(玉林市融媒体中心 留影、蒋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