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8月17日电(记者孙志平、程群、黄浩铭)“想不到江水这么清澈,完全闻不到异味,晚上在江中游泳真是一种享受!”游客黄冲到广西柳州旅游的第一天,就带着全家到柳江畅游了一番。
由于两岸如画的风景,柳江被人称为“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在柳江边的亲水平台,除了黄冲一家人,还有大批柳州市民。他们有的到江中游泳划艇,有的沿着江边慢跑,有的在观赏江对岸的人工瀑布。
“你们根本没法想象,这么漂亮的人工瀑布以前竟是印染厂的排污口。”在柳州生活了40多年的市民李柏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从近50条沟渠直排进入柳江。尤其是市区不到9公里长的河段竟分布着30多条排污口,不断排放着污水。
柳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柳州布局一大批工业项目。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柳州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大批工厂在柳州依江而建,市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
“工业的发展使大气遭到严重污染,酸雨频率居高不下,柳州过去有‘十雨九酸’的说法。柳州也被人们称作‘酸雨之都’。”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覃国琴说。
柳州环保部门的记录显示,柳州酸雨最厉害时PH值低于4,市区周边许多山峰变成“白头山”,市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覃国琴说,因为酸雨影响,停在路边的自行车、房子窗户的防盗网很容易生锈。最严重的时候,雨水滴到人头上,头皮都会发麻。
要工业还是要生态?在这个问题面前,柳州人作出大胆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表面看似难以做到,却在柳州逐步成为现实。
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文刚介绍,当地通过调整城市工业布局,首先将一批重污染企业迁出市区,引导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并要求企业在搬迁改造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生产线被关、停、并、转,市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一开始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为了使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柳钢建设了日处理量16万吨的废水集中处理站,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全部回收用于生产。柳钢自主研发的烧结烟气氨法脱硫技术不仅杜绝了二氧化硫的外排,而且每年还能回收副产品硫酸铵3万多吨,创造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
覃国琴介绍,2012年柳州成为全国首批、广西首个向公众发布PM2.5实时数据的城市。监测数据显示,仅在今年7月,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就达29天,优良率逾93%,达到国家新标准二级要求。
为改善柳江水质,柳州已投入42.11亿元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0.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3%。市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柳江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Ⅲ类标准。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老百姓角度思考发展问题,是柳州城市环境得到巨大改善的前提。”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柳州从编制第一份城市发展规划开始,城市规划布局一脉相承,有序发展。“实施项目时,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我们才上马实施。”
“很多投入很大的城建、环保工程对GDP数据没有多少贡献,但却能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柳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李继昭说,以“彩化工程”为例,柳州在市内主要道路和景点种植色彩多样的植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盛开的鲜花和缤纷的彩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中国十大美丽城市”……一连串荣誉是对这座工业城市环境“变身”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