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11日电(记者 何丰伦)近日,关于“香蕉艾滋病”的谣言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声称:“香蕉艾滋病”已经从东南亚蔓延到莫桑比克,全世界的香蕉都难逃厄运。一些网民发出惊呼:“香蕉艾滋病”是否会出现向人体传播的情况?
“香蕉艾滋病”不会威胁人类健康
记者深入采访多位专家时发现,“香蕉艾滋病”只是一种植物性疾病,但这一称呼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不少地方的香蕉种植和销售。
广西是全国第二大香蕉生产省区,也是全国各地香蕉供应的“基地”。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专家、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牟海飞介绍,根据现有信息推断,网上流传的“香蕉艾滋病”应该就是常说的香蕉枯萎病,这一病症在植物学界称为香蕉黄叶病、枯萎病或巴拿马病,主要是由香蕉镰刀菌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引起,是植物性病害,不存在从植物向动物传染的可能性,更不会威胁人类健康。
从这一植物性疾病的暴发历史上看,早在1996年,广东就曾经遭遇到这一疾病袭击。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曾暴发过类似情况。最近的2013年,广西部分地区也曾经发生过此类疾病。
“科普谣言”以讹传讹
记者在微信平台、QQ群等传播数量庞大的渠道中发现,“香蕉艾滋病”甚至已经被少数网民以讹传讹地演绎为“可以从香蕉传递到人体的艾滋病毒”,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南宁学院副校长陈雄章将这种以讹传讹的信息传递描述为“科普谣言”。他简单盘点了近年来较有影响的“科普谣言”:
2007年左右的“海南香蕉致癌”谣言,仅凭想象就认为吃了患有植物性疾病的香蕉,人也会患癌症;2010年左右传播的“乙烯香蕉”导致儿童性早熟谣言,将香蕉自然催熟过程中产生的乙烯,定义为“通过乙烯催熟香蕉”;2012年以来传播的“色素催熟剂西瓜”谣言,仅凭想象就认定早熟的西瓜品种是通过“打色素”“催熟剂”来实现繁育。
陈雄章说:“‘科普谣言’固然有以讹传讹的情况,但不负责任的传播却会给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科普谣言”需用科普抵御
多位公共传媒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认为,面对“科普谣言”,只能用科学的方式加以抵御。
资深传媒人士李庭华认为,“科普谣言”的出现,与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简单化、数字化不可分,一些网民为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制造噱头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淹没了真正科学有效的信息。他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筑牢“科普谣言”的防火墙。
首先是强化信息过滤程度,每一位网民都应该有警惕意识,自己的网络行为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这一个群体,网络行为有不可预测的“蝴蝶效应”,这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其次是建立相应的“倒查机制”,引起重大社会问题和行业问题的“科普谣言”,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处罚手段、经济制裁手段,来对谣言的“始作俑者”进行处罚。
第三是通过高效的科普手段和知识普及,来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