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今报讯(记者许洁琳 文/图)“我这辈子,还有机会见到家乡的亲人吗?”家住柳城县太平镇太平街的88岁老人刘五妹,每念至此,便不禁感伤流泪。她与亲人失散75年了,为此,孝顺的儿孙们多次设法帮寻亲。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的团圆梦终于要实现了。
战乱逃难 尝尽了人间辛酸
1926年,刘五妹降生在广东省原南海县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着她和两个哥哥。
1937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过来,“吃的用的,都被他们抢走了”。家徒四壁,母亲只能出去讨回一些豆腐渣回来煮,一人分几勺来吃。
刘五妹记得,当时,大哥总是把自己的一份多分一点给她。
“你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把小妹嫁出去,总比在家饿死的好。”1939年的一天,一名暂时在当地落脚的中年妇女向刘家提议,广西柳城还没受到战乱的影响,她在那里认识的两户人家,想给儿子讨个媳妇。
纵有千般不舍,刘五妹还是随着这名女子离开了家乡。
在动荡中颠沛流离,历经4年,刘五妹才来到柳城县太平镇的韩家。
但是,韩家个别人对这个远嫁而来的弟妹并不待见,有时甚至拳脚相向。所幸,当时同是从广东逃难过来、长她两岁的好姐妹吕桂兰与她惺惺相惜,经常照顾她。
“五妹是我见过最勤快、最捱得住苦的人。当年看到她被欺负,我多希望她有个娘家的人,站出来为她说句话。”吕桂兰说。
每天,刘五妹天没亮就起床,挑四五担水把一大家子的衣服洗干净,然后烧水、做饭,还要上山劈柴、割草,到处捡牛粪,几乎一刻也不闲着。
每逢寒冬腊月,刘五妹连双鞋子都没有,打着赤脚,穿着3层麻布单衣,走到10多公里外的炭窑,挑100多斤木炭回家;第二天又走20多公里挑到县城去卖,然后还要挑六七十斤货物回村里,叫卖换钱。
寻亲路上 手足间魂牵梦萦
随着3儿一女渐渐长大,刘五妹的生活总算有了盼头。
“老爸不管事,家中里里外外都是老妈操心。”刘五妹的二儿子韩世强说,当时,母亲在生产队里是一把好手,每天拼命埋头干活。4兄妹看在眼里,都用孝顺来回报母亲。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天,工友问刘五妹:来太平那么多年,不知你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刘五妹才猛然想起,自己离家已经30多年了。
于是,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
不过,刘五妹已记不全家乡的地址,只知道在佛山附近。儿女们写信、托人打听、实地走访多次,当兵的大儿子退伍后特地到佛山打了半年工,寻遍了任何有可能的地方,都没有人听说过刘五妹或刘父的名字。
刘五妹对儿孙们说,“不要再找了,你们对我好,我已经很满足了。”
韩世强和兄妹们却暗暗叮嘱自己的儿女:这是奶奶的心愿,一定要帮她找到亲人。
去年7月,韩世强在柳州工作的儿子韩军得知,同学莫冬丽和全秋梅在佛山工作了十多年,连忙托她们帮忙。而莫、全也非常上心,只要有空,就找当地老人打听。
巧的是,不久,刘五妹终于记起:“我家乡在南海陈丰坊。”
南海县已更名南海区,莫冬丽和全秋梅根据网上搜索到的信息和旧地图反复比对,确认了所在地。
陈丰坊已成为城中村,原先的村民都已搬离,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此租住。
去年11月10日,莫冬丽和全秋梅到当地四处走访,终于根据一名老人的描述,找到刘家的旧宅。一名在此居住的男子,打电话叫来一名50多岁的男子。
坚持不懈 失散亲人喜重逢
这名男子,正是刘五妹大哥的儿子刘先生,一直负责撰写家中的族谱。他告诉莫冬丽和全秋梅,多年来,全家人都在寻找失散的刘五妹。
由于刘五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一周后,韩世强父子4人先赶到佛山与刘家人会面。两家人相拥喜极而泣,攀谈了十多个小时。
“各种信息基本上对得上。”韩世强说,原来,上世纪50年代,舅舅多次到柳州市、柳城县城寻找,也登过两次报纸寻人,始终未果,因为“当时这边没有报纸,家人也不识字”。
几年前,两位哥哥相继离世,仍不忘叮嘱儿孙一定要帮他们找到失散的小妹。
韩家人回柳后,刘先生也派儿子来了一趟太平,让他拍几张姑婆的照片回去,并亲口问一问姑婆,当年爷爷和姑婆的两句告别话。
当侄孙问出这个问题后,刘五妹拥着他泪如雨下。原来,当年临别时,大哥把她拉到一边,叮嘱道:“无论你去到哪里,一定要写一封信回来。”
刘五妹不识字,连名字都不会写,她答应:“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有信回来,托人写上我的名字,我再用一枝香,在名字下面烫5个洞。有这5个洞,就一定是我。”
这几句告别话,是刘五妹和大哥之间的秘密,懂得这个秘密的,必定是侄亲无疑。“只可惜,大哥临走,也没能收到我的信。”她不住地擦眼泪。
70多年来,刘五妹从未离开过柳城;这次,她决定回故乡看看,“只要能回家乡一次,我就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