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记者 冯耀华 文/图)寒雨夜里,一位衣着单薄的老人卷缩在桃源路一家银行门口过夜,据说她已经在这里“住”了七八年。这一幕被网友拍照发上网后,大家看着很心疼,都想帮帮她。
- 听到相机快门声,老人抬头看了一眼记者,又继续埋头睡觉。
- 这似乎是老人的全部家当。
- 头靠在膝盖上,老人进入了梦乡。
- 寒夜里,老人脚上穿的是一双拖鞋。
然而,记者经过四五天多方走访却发现,老人神志还算清醒,却始终不愿意敞开心扉解释在外过夜的原因,对别人的爱心帮助也不领情,她的家庭情况及生活来源至今仍是一个谜。网友们很着急,想献爱心,却发现老人不愿接受帮助,市民的爱心陷入尴尬的境地。
看着心疼
她在银行门口 呆了七八年
12月13日凌晨1时,记者路过桃源路时,发现一建设银行门口石狮子旁的台阶上,一个老人只穿着两三件夏天的衬衫,卷曲着身体,头垂在膝盖上在打着盹儿。
老人60岁左右的年纪,头发花白,背驼得厉害。地面冰冷,她用塑料铺了一层在地上,就直接坐在上面。衣服单薄的她,把双手交叉伸进外套里取暖。脚上套着一双袜子,穿着拖鞋。尽管天气很冷,可奇怪的是,老人的裤脚竟然是往上卷的,半截小腿暴露在寒风中。她为何独自一人在外过夜?
记者靠近她,她睡眼惺忪地抬起头来看了一眼。记者问她为何不回家,她却说有亲戚朋友在市场里摆摊卖东西,广西各地到处都是她的家。问她要不要吃一碗粉?她说不用了。问她要不要给她送点厚衣服来,她也说不要了。问她的姓名地址和家庭情况,她除了说自己是南宁人之外,其他信息都不愿说。
旁边民福房产公司的门卫罗新章,在桃源路这家企业工作了十几年,他告诉记者,这个阿婆在银行门口“住”了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有时候在交通银行屋檐下,有时候在建设银行门口。罗新章说,“晚上她就这么坐着,也不躺下来。你看她的背都驼了,应该是常年坐着垂头睡觉导致的。”
一位网友也在网上发帖说,“打我在沛鸿中学读书时就看见这个老人坐在那里了,现在我都已经大学毕业了,想不到老人还在那里。”
很想帮她
网友爱心 遭遇尴尬
在网上,已经有不少网友把老人的情况拍照发帖,在微博上传开后,有不少人主动找到老人,给她买吃的,送她衣服。还有人表示愿意每月资助老人100元钱。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老人对一些爱心捐赠并不领情。
今年83岁的雷云是桃源路的老居民,他也曾多次援助过这位老人。“我偶尔路过会给她一些钱,每次几块钱,或者买个包子什么的,她都要了。”但要送她一些衣服,她明确表示不要,要了也不怎么穿。雷云说:“我送给她3件衣服,她只拿了1件。”
罗新章告诉记者,有很多人给过这位老人关爱。一个银行的经理好几次都给她买面包。还看见有人给她送过不少衣服和被子。“前两年,沛鸿中学有学生晚上送了一床被子来给她盖,第二天被子不见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拿去丢了。”
网友“筱莜xyy”说,曾经送她一条围巾、一顶帽子和一双袜子,但后来却不见她戴了。
14日晚11时,天下着小雨,很阴冷。记者带着两件厚外套,再次来到老人的栖身之地,希望能给她穿上。当记者打开装衣服的袋子时,老人伸手摸了摸衣服,说:“这个一定很贵,我不要,你拿回去给你家人穿吧。”记者再三表示这衣服是拿来送她御寒的,老人依然坚持不收。“我知道你想对我好,谢谢了,你拿回去吧。”
记者问她,以前也有人给你送过衣服,你接受吗?她说确实有很多人来关心她,送过衣服,但她后来都还回去了。记者问:“送衣服的人并没有留下地址电话,你怎么还给人家?”对此,她却不作声了。
生活轨迹
每天闲逛 整理塑料袋
老人靠什么维持生活呢?白天她在忙些什么呢?15日早上10时至下午3时,记者在远处观察老人发现,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闲逛,最大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清洗整理她随身带的塑料袋。
早上10时,记者来到桃源路建设银行门口时,看到她一直坐在台阶上发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什么也不做。到11:30,老人两手提起塑料桶和一大捆塑料袋,往100米外的滨湖派出所走去。派出所里正在装修,老人进去后,直接到派出所的卫生间里,给塑料桶里的矿泉水瓶装满水。派出所一位值班民警说,这位老人天天都会到所里打水,很准时。
打完水后,老人提着水来到派出所门口的路边,拿出牙刷洗簌。洗簌过后,她将塑料袋一个个翻出来,用矿泉水瓶的水冲洗塑料袋,拧干,叠好。如此重复了大约30分钟。然后又继续到派出所里去打水。然后,再回到建设银行门口坐着继续发呆。在几个小时时间里,记者没发现老人吃过东西。
老人的生活似乎很有规律,桃源路一带的不少商店店主和环卫工人、车辆保管员等都对老人印象深刻,但对老人靠什么生活都表示不是很清楚。
河堤路一位环卫工人说,老人每天早中晚都会到路上绿化带旁一个固定的地方“方便”,大便时会用塑料袋包好丢在绿化带里,久而久之,那个地方充满了尿臊味。
白沙大桥下的车辆保管员告诉记者,老人很爱打扮,早上起来会走到停放的车子旁,借助汽车玻璃梳头打扮,打扮好后就在附近走来走去。
罗新章说好几次看见一个女的每晚来给老人送饭,据说她有个女儿,在黄屋坡开一家粉店,名字叫“又义鲜”桂林米粉,但记者去寻找时,没有这样名字的粉店,只有一家“又益轩”的米粉店,老板娘否认认识这个老人。雷云告诉记者,老人曾跟她说过自己有丈夫,但在哪里也不清楚。这些知情人给记者提供了一些断断续续的碎片式线索,但经过多方努力,记者依然难以弄清楚老人的来历。
采访手记
一连几天,虽然进行了观察,并走访了附近的居民,但桃源路银行门口这位流浪老人的身世,记者依然不清楚。无论记者如何努力,对于为何常年在外过夜的原因,老人始终不愿给出正面的答复。“你一个人是没办法帮得到我的。”这是老人给记者重复最多的话。她似乎有巨大的隐情不愿意提及,对陌生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这让很多想帮助她的人感到束手无策。
她在寒冬屋檐下过夜的孤单身影,极大地刺痛着每一个有爱心的市民,网络上呼吁为她献爱心的声音依然在持续。在记者的调查中,没发现她有确切的食物来源,虽然如此,她对外来的援助表示出一定的抗拒,很多市民想帮助她,但无法如愿。
或许我们还没敲开她封闭的心扉。我们希望,有知情人能提供这位老人的更多细节,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她、帮助她,为爱心找到突破口。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在这寒雨冬季,能多关注到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中每一个老人,不管他是住在天桥下,还是住在小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