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陈佳嘉)7月28日是第五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为“抗击肝炎 预防先行”。当天上午,由广西卫生计生委、广西疾控中心联合开展的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走进南宁民主路社区,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肝炎预防知识。
公众应怎样预防乙肝的感染?哪些人群需要重点接种乙肝疫苗?如果乙肝疫苗接种不上又该怎么办?28日,记者就市民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疾控专家。
自治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杜进发称,预防乙肝的感染并不困难,市民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不吸毒不卖血,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如需进行拔牙、整形等各种手术,请到正规大医院诊疗;规范个人性生活,严禁嫖娼,注意使用安全套;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途径为接种乙肝疫苗。其中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要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且于6月内完成全程3针乙肝疫苗的接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全程免费的。如因各种原因怀疑已感染上乙肝病毒且之前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可于24小时之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全程乙肝疫苗。
据介绍,所有儿童和18岁以内的青少年以及以前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有高危性行为的人;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伴侣和家人;注射药物使用者;频繁需要输血或血液制品的人;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风险的人,包括卫生保健人员;前往乙型肝炎病毒高发生率国家的国际旅行者,都是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
打了乙肝疫苗是不是就能保证不患乙肝呢?杜进发解释称,首先要看是否成功产生抗体;任何疫苗的成功率都不是100%的,这主要是人们存在个体差异的缘故,建议市民在注射乙肝疫苗后,最好进行抗体的检测。
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然存在。有时市民在注射乙肝疫苗时也会出现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情况,市民可以重新接种疫苗或者多打一针加强针;同时也可适当增加剂量或者选择另一个品牌的疫苗。
杜进发同时强调,大约5%的人群,即使在重新接种后依然无法产生抗体的。不过人的身体有两种屏障,一种是体液的,另一种是细胞的。如果疫苗无法形成体液的抗体,只要不是大量病毒进入体内,细胞内的免疫抗体也是能抵挡病毒的。
此外,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是永久性的,经过疾控部门检测显示平均抗体能维持12年左右,市民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加强或复种。
新闻延伸
请你了解甲肝、乙肝和丙肝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传染性疾病。根据病原学分类,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和戊型(HE)等5种类型。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除丁型肝炎外,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流行区,其中甲、乙两型肝炎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危害最重。人群感染了乙、丙、丁型肝炎后,易形成慢性肝炎,且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
传播途径:乙肝是乙型肝炎的简称,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种,即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以上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健康人群。日常生活和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预防: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很多小广告宣称的能使乙肝患者“转阴”“根治”等,都是不可信的。
甲肝
传播途径:甲肝是甲型肝炎的简称,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性疾病。甲肝是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健康人群通过食用了受到甲肝病毒污染后的水、食物而感染上甲型肝炎,易引起校园内的爆发感染。
预防: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生食。各单位集体尤其校园的食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最经济有效的预防途径为接种甲肝疫苗。
丙肝
传播途径: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感染病。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这是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反复注射、针刺、含HCV血液反复污染皮肤、黏膜隐性伤口及性接触等其他密切接触方式而传播。
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丙肝病毒,与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被感染。
预防: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规范个人性生活、注意使用安全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