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水街
消失的水街 沉淀下的南宁味道

随着城市发展,曾经繁华的都市中心街道渐渐没落,骑楼风格的青砖瓦房也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取代。百年水街,沉淀下来的文化韵味,已不能单从建筑中体味了。但是,属于水街的美食味道,通过一些老南宁人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仍然可以从“南宁味道”中寻找邕城美食文化的根。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米粉店,水街各类街边小吃更是承载着不少南宁人童年回忆。粽子、芝麻糊、八宝粥、糯米鸡、开口枣、槐花粉……童年的美食味道,演化成一条时空隧道,任由我们跟随着它穿梭从前与现在。

水街由来:就好像南宁老友粉,一共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就这三个:第一个版本:解放前每天从清晨起,直至傍晚,“吃水行”的挑夫们陆陆续续到江边提水,挑水过街,免不了有所洒漏,弄得街道湿漉漉的,故名“水街”。 第二个版本:解放后,南宁水土贸易繁忙,凡从水上运输进出的货物均称“水货”——今天对“水货”的定义是“走私品”,与当年不同—而“水货”又都从这条街道,由挑夫搬进搬出,故名“水街”。第三个版本:在很久以前,最早在这条街道及周围居住的,全是水上船民,即所谓的“疍家”;他们天天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都在水里讨生活,其居所故名“水街”。

传承外婆的味道
一纯手工制作“黄阿婆粉虫”

说起“黄阿婆粉虫”,老南宁人会津津乐道地说个不停。黄阿婆,原来邕江的“渡人”,上岸后靠“搓粉虫”搓出了一片天,她把粉虫做成了南宁家喻户晓的街头美食。如今的黄阿婆粉虫店是由外孙女周丽娜经营,继续坚持“外婆的味道”,把“黄阿婆粉虫”传承下去。

记忆中粉虫的味道

“小时候每到过年过节可以吃上粉虫就非常开心了,那时候的粉虫等于现在的饼干,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零食”,儿时粉虫的味道盘满了周丽娜的童年记忆,她回忆道:其实粉虫是一种应节小吃,到了节日大人就会制作粉虫来丰富节日的美食,外婆那一代人喜欢吃干捞粉虫,因为干捞的吃法可以真正品尝到粉虫原有的甘香 。

“老板,要一碟老友炒粉虫”,一位顾客刚走到粉虫店的大门,就用一口地道的南宁白话往厨房里的师傅喊道。随后厨房内炉声响起,不出几分钟一碟锅气十足、米香诱人的炒粉虫就可起锅。可能是受内心深处对“老味道”思念的驱动,不少老南宁人会为了食用一碟纯正的炒粉虫,专门从远处前来解馋。

手工搓出来的“老味道”

在粉虫店门外可以看到两三个约六十多岁的老人坐在一个矮板凳上,前面的高凳上放着一个椭圆型的簸箕,他们正熟练、快速地把已经制作好的粉团,通过簸箕搓成一条条中间肥满、两边尖的粉虫。黄阿婆粉虫店如今还是继续坚持纯手工制作粉虫,平时都是请一些上年纪的亲戚帮忙完成搓粉虫这道工序,因为看似简单的“搓粉虫”,其实是很讲究技巧,那些经验丰富的“搓粉虫大师”才能控制好搓粉的力度,这样才可以搓出高质量的粉虫。

人物名片

百年老字号小吃一老甘粉饺

水街“老甘粉饺”是大家爱不释口的传统小吃,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老甘粉饺”到现在已算是三代家传,祖上当年用担子挑着粉饺每天清晨在邕江边上沿街叫卖,到如今开店经营获得“金牌小吃奖”,已有百年的历史。粉饺的制作必须选用优质大米精磨成粉后手工擀成皮,包好饺子再放到蒸屉里用清水蒸熟,如果把包好的饺子放到水里煮熟,则出来的饺子就会失去晶莹透白的光泽和应有的弹性,算不上是正宗的粉饺了。

吃着花生糖长大的南宁人

水街的亚坚花生糖店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因为家传手艺,又是纯手工制作,老南宁们都十分喜爱这家花生糖的味道。五十多岁的滕镇坚,就是这家亚坚花生糖店的老板。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吃着花生糖长大的南宁人。据滕镇坚说,他父亲用花生糖养活了七个兄弟姐妹,而他也是靠着花生糖,养活了家里的老老小小。刚开始的时候,滕镇坚是推着一辆小三轮车卖花生糖,后来亚坚花生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滕镇坚也买了自己的铺面,这花生糖不仅是滕镇坚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甜蜜生活的源泉。

酒曲留传 甜酒飘香

鲜香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的甜酒一直受南宁市民的喜爱。水街的阿东甜酒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创办人黄超东,是一位爱酒之人,在祖上太婆已经开始制作甜酒,到父亲那辈他家的甜酒已非常出名。但黄超东制作甜酒的技术并不是继续父亲,而是从南宁著名的甜酒师傅蔡阿七学习而得。糯米甜酒的汤汁,米散汤清、蜜香浓郁、入口甜美,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并有活气养血、滋阴补肾的功能、产妇和妇女经期多吃尤有益处,老幼均宜的营养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