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宁7月17日电(甘露)悠扬的歌声从绿树、田野间传来,循声望去,是一位“少年郎”在吟唱,借着歌声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意。这幅以歌求偶的画面,与电影《刘三姐》有些相似,但当地人说,这歌与刘三姐演唱的壮族山歌并不一样,这是独具特色的南宁平话山歌。
演唱山歌的并非“少年郎”,而是被外界誉为“平话山歌王”的黄材干老人。近日记者造访时,这位民间艺人以这段求偶山歌做了开场白。
桂圆、黄皮果、杨桃,穿过一排挂满果实的树木,一间低矮的瓦房映入记者眼帘,这是黄材干位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的家。
黄材干说,“我们平话人祖上是从山东白马苑来的。我们所说的平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既不是壮话也不是当地人惯常说的白话。”
“南宁平话的形成,已有960多年的历史。”广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言学家黄南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它是中国汉语十大方言之一。这种存在于南宁市周边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平话山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的文化特性。
黄材干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唱平话山歌。如今,他是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话山歌的传承人。
在上世纪70时年代,黄材干所在的村庄很多年轻人会唱平话山歌,他们以歌传情,找到自己的另一伴。
“广西被誉为歌海。广西的主体民族壮族酷爱山歌,歌仙刘三姐便是壮族山歌手的化身。讲平话的人初到广西并不会唱山歌。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这些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民众,在与当地人通婚后,接纳了壮族的文化,出现了有趣的民族融合现象。平话山歌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黄南津说,南宁平话文化,承载着南宁厚重的历史,承载着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史。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目前,黄材干所在的村庄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村里会唱平话山歌的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村民,“年轻人几乎不会唱,平话山歌面临失传的困境。”黄材干说。
让黄材干感到欣慰的是,正当平话山歌传承青黄不接时,今年6月18日,黄材干所在的南宁市江南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
曾经以买香蕉为生的黄材干,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沙井平话歌剧团,吸引了超过30位村民参与。黄材干说:“只要会讲平话,愿意学,我就免费教。”目前南宁市江南区有10多支平话山歌队。
“我觉得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是让平话山歌走进学校。”黄材干说。从2010年开始,黄材干开始到南宁市沙井小学和新屋小学义务教学生唱平话山歌。
黄南津介绍,平话文化独特的地方体现在婚丧嫁娶的仪式上,建筑风格、节庆习俗也别具一格。平话人的丧仪实行壮族丧仪“二次葬”,但建筑风格却保持着古时中原建筑风格。
南宁市江南区文体局局长周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的称号后,当地政府将与文化专家联手,对平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将其打造成南宁的文化名片。建立平话文化集中展示区。
据介绍,目前广西约有300万人使用平话,南宁市江南区是平话文化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