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记者 房敏婕)这几天,有两则新闻让关心家庭理财和高品质养老生活的你我不得不深思:一则“安徽七旬患病老人怕拖累家人自缢,生前给全家织好毛衣”的新闻频频戳中民众热点,仅仅是患上慢性病,就已经让老人觉得给家庭经济造成了拖累,更不用谈“过上体面、富足的老年生活”了;另一则,则是“人民币对内贬值:1千元购买力6年间缩至576元”的新闻。
当辛辛苦苦存了一辈子的钞票购买力“缩水”,当明天我们老了、干不动了的时候,拿什么养老?
记者调查发现,南宁的一些老人,尤其是一些既没有子女、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夫妇,已经在自己摸索新的养老模式,而这一模式,与房子有关。在国家的“以房养老”方案没有出台之前,这些本地老人们,自称为“以房养老的吃螃蟹者”。这些老人究竟是如何自己摸索“以房养老”的?本期,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经历。
雷老夫妇在巴马和南宁之间做“候鸟人”,花15万元能享受“养生公寓”30年
年近七旬的雷老先生,也许是年轻时太拼,加上工作环境的影响,雷老先生的肠胃一直不好,除了胃药不离身、每天要吃5顿饭(每餐的食量很小)外,他还经常皮肤过敏。
雷老先生早年丧偶,再婚时娶了比自己小十余岁的妻子何女士,何女士是位学者,身体较瘦弱,常感冒。由于再婚时俩人均已步入老年,因此无子嗣。退休后,俩人的退休金和企业顾问费、讲课费加起来,年收入颇丰,在银行有50万元的定期存款和国债,又没有家庭负担,过得十分潇洒。
两年前,经人介绍,雷老先生夫妇来到了世卫组织认定的全球五大长寿圣地之一巴马并住了25天。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长寿乡的特殊水土,先是雷老先生感觉胃舒服了,可以恢复正常的三餐食量了,接着,妻子何女士也感到面色红润了、体重增加了,而且破天荒地近一个月没感冒。
看到一些“候鸟人”花十几万元在巴马投资“养生房”,既可以养生,将来又可以用于养老居住后,雷老夫妇动心了。雷老夫妇和另外6对来自南宁的老人与某旅游产业开发公司签订了合同。雷老先生夫妇出资15万元,投资一套约30平方米、简单装修的“养生公寓”。合同约定,在30年投资期内,投资者每年可通过预约来此居住,时间不限;房子空置期间,由公司托管进行出租,租金按三七分,投资人享有七成租金,每月大约500元。如果投资人不满30年就离世,房子回归公司。于是,雷老先生夫妇开始了每年7月、11月在巴马住两个月,剩余10个月在南宁坐收5000元/年租金的“以房养老”生活。
那么雷老先生是如何算这笔投资账?他告诉记者,据近期广西相关部门统计研究报告显示,广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5.11岁,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自己今年69岁,妻子58岁,以现在的健康水平,活到八九十岁不成问题,虽然家有几十万元的存款,但再过几十年,钱如果放着不动,必然缩水:“按现在一顿饭10元标准,每人每天的基本生活成本是30元,每月就是900元。按4.4%的年均通胀率计算,20年后,一顿饭的成本要增加到34元左右,每人每天的基本生活成本就达到100元左右,一年3.6万元,25年要90万元。这90万只是吃饭钱,还未考虑穿衣等其他生活需要,实际成本要远远高于90万元。”雷老先生解释,估算出我们需要多少钱养老只是第一步,用哪种方式攒够养老钱才是关键。
关于投资“养生公寓”,他们是这样计划的:由于大多数亲朋好友都在南宁,巴马的生活又比南宁寂寞得多,因此投资的前10年,老两口每年去巴马住2个月即可,可以保证一年收5000元租金,10年就是50000元,这笔钱存起来;剩下的20年,看情况延长每年在巴马居住的时间,预计半年在巴马住半年在南宁住,大约有3000元/年的租金收入。“我是67岁投资这套房子的,等30年合同期结束,我理论上都107岁了。无论我们是否能再活30年,起码等80岁以后,我们有个清净、环境优美的地方养老。”
覃氏夫妇交200万元保费,65岁后可住北京或上海的高档养老社区
相比小投入的雷老夫妇,今年才五十出头的覃氏夫妇在“以房养老”方面可是大手笔——他们计划在10年内交足200万元保费,以换取高档养老社区的入住权。这意味着,当保险公司在北京或上海的泰康养老社区建成时,覃氏夫妇可以选择在北京或上海的养老社区养老,过上有品质、体面的老年生活。
覃先生来自南丹,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看中的就是可以用每个月领取的养老金从泰康人寿购买养老服务,他觉得这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并且这些基本的养老服务现在就可以约定其价格,比如入住养老社区的养老公寓面积、日常养老服务的价格等。
“中国人说养儿防老,我有3个孩子,最小的在南宁读贵族学校,最大的在英国留学。等我65岁的时候,企业已交给大儿子打理,二儿子可能在海外拓展企业的子业务,三女儿爱好艺术,将来是否回国还不知道。我跟谁住?在200万元保费门槛的养老社区,硬件软件建设必定上档次,我觉得住进去会很体面,这样的养老生活是我期待的。”覃先生投保的,是泰康人寿推出的一个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养老计划“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计划约定,在享有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客户65岁后凭着 《入住养老社区确认函》可入住养老社区,保险产生的收益可用来支付养老社区每月的房屋租金和居家费用。交200万元保费不仅仅是能住进高端养老社区,按照产品规划,它还能解决养老金的问题。“年金保险产品提供从约定年龄开始、按月领取的年金可作为养老的日常生活费,年金在80岁之前保证领取, 80岁之后,可继续领取至终身。买了这个产品,不怕‘人还在,钱没了’,因为活得越久,领得越多,越划算。”覃氏夫妇笑着向记者说。
覃先生说,他目前已交了20万元保费,余下的180万元,将在2022年全部缴清,到时,覃先生刚好65岁,刚好彻底放下生意和杂事,让子女有发挥的空间,自己就和老婆去北京或上海的泰康养老社区享受养老生活。
记者了解到,自泰康人寿2012年年底推出内部认购后,市场反响热烈。截止记者发稿时,已经有50人购买并获得泰康养老社区的入住权。此外,多家险企也相继推出或筹备具备“高品质养老功能”的新型社区,如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和合众人寿等。
专家:两对夫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以房养老”,但其经验都有借鉴之处
“从严格意义上看,上述两对夫妇都不是真正的‘以房养老’,但是在国家正式出台‘以房养老’的政策之前,这两对老人吃螃蟹、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对我们这些中青年人来说,很有借鉴意义。”金融理财师、中华理财网校CEO卢俊宇指出,现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的“以房养老”,其实是一种房产“倒按揭”模式,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通俗地说,是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老人的房子不能再由其家人继承。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如何实施,目前都是未知数。
养老不能靠等国家出台政策,因此,无论是雷老夫妇还是覃氏夫妇,他们分别以两种自己可以接受的“以房养老”的模式和自己能承受的金钱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打算,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远见的事,可见,他们很注重养老规划,你越早规划,老了以后,才可能越早享福。但是,由于雷老夫妇和覃氏夫妇“以房养老”意识比较超前,在实际操作上,仍有一些细节要注意。
以在巴马投资“养生公寓”的雷老夫妇来说,雷老夫妇买的只是房子的使用权,目前国内的现状是老人对“以房养老”机构的不信任,金融机构对70年房屋土地产权有忧虑,房价波动影响“以房养老”,这些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决策部门“对症下药”。更多的风险在于他们的保障程度和计划的持续运行,而缺乏监管机制,导致延续性受阻,将会令计划无法兑现。
而对于花费高额保费换取高档养老社区居住权的覃氏夫妇来说,和雷老先生相比,风险则要小得多。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生高琳、黄海森比较赞同现阶段通过险企来“以房养老”的模式。他们认为,保险公司开发养老地产主要选择“持有”作为其经营模式,即在养老社区建成后,其住宅不予出售,而是用于长期经营。这种“持有”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寿险产业链拉长,并且能很好地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产品连接起来。此外,养老社区稳定的出租率能够带来相对稳定的回报率,满足了保险资金安全性、长期性、稳定性、流动性的需求。
既然两对夫妇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以房养老”,那么,真正的“以房养老”如何操作?有没有“过来人”能提供一些启发?在实际操作上,“以房养老”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本栏目将在下周继续追踪“以房养老”,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