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孙鹏远文/图)11月3日晚,在第七届广西音乐舞蹈大赛颁奖晚会上,艺术家们用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展现了最新的创作成果,体现了我区音乐舞蹈领域的最高艺术水平,也给观众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使“舞台上的广西”更丰富、更直观、更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声乐
老将新秀携手进步
本次音乐舞蹈大赛中,声乐比赛是重头戏,也有着十足的看点。作为评委,广西音协副主席潘世明为大赛作了一个概括总结:基本代表了广西声乐的最高水准。
潘世明介绍,本届大赛涌现了不少新面孔,而且出现了年龄跨度大、参赛范围广的现象,进入决赛的有不到20岁的学生,也有年届半百的老将,来自各地市的选手也比往届增加了不少,可见这个平台的号召力也在不断扩大。“有些新人虽然年龄很小,但演唱水平已经相当不错。像本届获得三等奖的梁慧琳,是广西艺术学院学生,年龄虽小,但演唱的两首歌都表现得十分完整,音准、节奏都把握得很好,而且在舞台上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一些‘老将’已经连续参加三届比赛,每一届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这些都表明广西的声乐水平正逐年提高。”
从本届大赛的选手表现上,潘世明也发现许多歌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歌手在选择曲目上风格、情绪都很相似,难以表现出自己对不同类型作品的驾驭能力;有的歌手一出手就是高难度作品,但往往因为音域过高,演绎起来力不从心,削弱了感染力。本届大赛提倡“重原创、推新作、重团队、推新人”,但有些年轻歌手对本土作品缺乏理解能力,“演唱准备好歌曲时表现很不错,但一唱起本土作品就显得比较苍白”。
潘世明表示,广西音协对本次大赛中涌现的新人新作非常关注,目前已有规划,将不定期地对大赛中发现的好苗子进行培训,甚至为他们量身打造词曲作品,为广西音乐推出更多新生力量。
舞蹈
年轻力量崛起
舞蹈大概是人体动作所能表达的美感的极致了,人体的动静、张弛、刚柔、涩畅,在优美的动作与造型中舒展出言语不可解说的韵律,流动的线条饱含着生命的律动。
综合艺术大赛中,舞蹈总是吸引观众最多的项目,本届大赛也不例外。在得到美妙的视觉享受之外,观众还从本届大赛中发现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广西舞蹈不再局限于民族题材的经营上,开始将创作的触角深入到世象百态,更为贴近我们的生活。
担任本次大赛舞蹈类评委的广西歌舞剧院编导温海夫,对获奖作品《和·鞋》印象深刻:“这个作品反映的是当下都市生活的状况,非常接地气,虽然结构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很深刻的意蕴,但是让人看起来特别轻松、开心,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突破。”对于传统的民族题材参赛作品,温海夫也给予了赞扬,认为参赛作品并未仅仅注重风情的重现,同时更注重表达舞蹈本身的内涵和情境,把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抒发强烈的内心情感。
温海夫表示,本届大赛在群舞的创作上比往届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各级专业团体体现出强劲的实力,一些大学、企业等非专业院团的作品也非常成熟,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编导的创意,还是在舞台的表现力上,都在向专业水平靠拢。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表明广西舞蹈一批年轻的编导力量正在走向成熟。更有勇气把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舞蹈创作当中,与民族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使作品得到质的提高。
但年轻力量崛起的同时,也表现出还不够成熟的一面。温海夫认为,这些年轻的编导思考的角度很新锐,但对民族属性理解得不够深,因此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同质化和相似性。“比如你看表现瑶族的舞蹈是这么跳,等下看了另一个侗族的舞蹈也差不多,这说明编导对民族物质的定位不够清晰。这种差距并不是在技术上的,而是在文化上的。”
器乐
室内乐有长足发展
作为器乐类评委,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黄朝瑞为本届大赛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他认为从创作方面来看,本届大赛是水平最高的一届,参赛作品更成熟,数量多、艺术含金量大、参与度也很高。从比赛中可以看出,不止是实力雄厚的区直各大院团表现出色,一些市县院团也表现出不俗的实力。
黄朝瑞认为,本届大赛参赛作品体现出广西器乐创作的一个趋向,适合舞台演出的室内乐作品大量出现,如独奏、重奏乐曲在数量和品质上都有较大提高;而在表演形式上,也出现了更为丰富的组合类型,体现为管乐、弦乐等多种组合形式。
除此之外,器乐创作中充分表现了民族基本音乐元素,向民族题材、地方特色中深入挖掘,也是广西器乐创作的一个趋向。《嘹歌》、《山寨素描》、《苗寨印象》、《花山随想》等乐曲,都发挥了各地独特的文化优势,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艺术与地理的关系密不可分。比如听到马头琴的旋律,眼前马上浮现出风吹草低的内蒙古;看到“锅庄”,马上联想起雪域高原;提到广西,脑子里首先蹦出的是山歌……音乐和舞蹈是一张名片,在舞台上构建了艺术化的地方形象。本届音乐舞蹈大赛,用优秀的作品树立了一个“歌声舞影中的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