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李家健 实习生 黄聪兴) 家有宅男,父母心累。南宁市民吕先生一句“你不洗澡就不要吃饭了!”,竟导致20岁的小儿子小涛(化名)离家出走,两天音讯全无。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涛会因为父亲一句话就离家出走?请读者耐心看完这篇文章,也许对你教育孩子和与孩子相处方面有所帮助。
家有宅男
父母难与孩子沟通
吕先生的小儿子小涛今年20岁,小学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一直在家。小涛平时几乎不跟父母交流,也鲜与外人接触,性格孤僻。父子间常因琐事争吵,但小涛总是沉默不语。
小涛12岁时小学毕业,由于成绩不好,他便提出:“我不想读书了。”吕先生见状便随了他的愿。从那时起,他就每天宅在家里,最远也就在住的地方附近转转,跟隔壁的老人聊聊天。
由于早早辍学,小涛没有什么同学、朋友;而哥哥姐姐都到外地上学了,也没人跟他交流。17岁之后,他自我封闭更加严重了。
小涛不会上网,但非常喜欢看电视,常常看到凌晨1点多钟还不洗澡。为此,吕先生跟小涛吵过很多次,但他每次都不出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近3年来,他每天的生活几乎都一模一样的。吕先生说:“有时我真的希望,他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走出去外面,哪怕是做一些淘气的事情,但他实在太老实了,一言不发独来独往,让我越来越摸不透他的想法。”
吕先生希望通过媒体寻找到小涛,同时也希望有人为他支支招,怎样才能够走进小儿子的内心世界。
人格探因
关键时期父母放任
“正是父母的放任和包揽,制造了宅男宅女。”广西社会心理协会会员、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林梅认为,孩子成为“宅男宅女”,作为父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小涛小学毕业后就不再读书,恰好这段时间,正是一个人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对小涛放任不管;加上他本身自卑、孤僻的性格,他的生活圈子变得狭小,他所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少,于是渐渐形成了人际关系上的障碍,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障碍越来越严重。
其实,如果父母发现得早,及时矫正他的行为习惯,也还为时不晚。但等到他20岁时,他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他的人格已经缺失,矫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其实孩子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能这么一事无成,可是他的能力,已经无法突破自己了”。
与放任截然相反的是,父母对孩子大包大揽,也是不可取的。
专家支招
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如何让吕先生20岁的儿子小涛走出“宅男”困境,林梅认为,应首先从培养他的独立人格着手。培养独立人格,要让他学会独立生活,或许,吕先生可以试着动员小涛帮忙做一些家务活,让他渐渐形成独立生活的意识,培养他独立生活的技能。不过,还是应该尽快对他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韩庆宁认为,心理干预不应只针对“宅男宅女”,也应该介入对其父母的心理干预,因为造就“宅男宅女”的,并不是别人,恰恰是他们的父母。正是因为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才一步步把孩子变成“宅男宅女”。同理,让孩子走出“宅男宅女”困境,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配合。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却不能容忍孩子成为一棵歪脖子树,其实歪脖子树并非一无是处,它难道不是一棵很好的景观树吗?”韩庆宁举例说,所有的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也包括这些“宅男宅女”,父母应该挖掘他们的兴趣,好好培养。在吕先生的叙述中,称儿子小涛喜欢摆弄些灯泡、电路等物件,这或许说明他对电这一方面比较感兴趣,“怎么就不能多多留意,帮助他往这方面培养兴趣呢?”
事件回顾
8月29日晚上9时许,装修工吕先生准备吃晚饭。那边,妻子不断招呼端坐在电视边的小涛先去洗澡,但小涛像往常一样,对母亲的唠叨无动于衷,视线始终没离开电视。看见小涛这副模样,吕先生走到他身边大声说:“你不洗澡就不要吃饭了!”小涛还是一言不发。吕先生和妻子转身去厨房拿东西,等他们回到客厅,已经不见了小涛的身影。直到昨晚,两天过去了,小涛音讯全无。
吕先生没想到,自己一句话却引发了一场家庭危机。这些年,随着父子间隔阂越来越深,吕先生感觉到,走进孩子的内心,要比找他回家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