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狗肉节引起极大争议,爱狗党和吃狗党针锋相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双方剑拔弩张的程度,比起甜豆浆党和咸豆浆党要严重得多了。
为何吃狗肉的问题会引起这么激烈的争论,狗肉不能吃的文化禁忌是如何形成的?这就要先考证一下中国人吃狗肉的历史了。
人作为杂食动物,天生是需要动物蛋白的。狗是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被人类驯化的,而猪被驯化的历史只有七千年。所以一开始人类吃狗肉多于吃猪肉。尽管一开始狗也是人类狩猎的助手,同时猎物匮乏时也难免沦为食物。
在春秋战国时代,狗肉的地位是高于猪肉的。勾践当年欲灭吴国,出台奖励生育政策:“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而大侠荆轲在燕国的两个好友就是著名的音乐人高渐离和一个不知名的狗屠,可见当时的集市已有专门供食用的狗。
但是人类社会慢慢放弃了吃狗,这不是因为对狗有感情,而是因为人类发现作为食物,养狗的收益不如蓄养其他动物;而且狗可以看家护院,充当狩猎助手,作用比食物大得多。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分野大致发生在宋朝。宋代朱弁《曲湖旧闻》记录了一则因皇帝属狗而禁屠狗的故事: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可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但如果说因此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则太夸大了皇上的力量。真实的原因应该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多,已经不那么依赖狗肉了。
北宋时中国人还不太常吃猪肉。北宋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还感慨,“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但是进入南宋以后,陆游已经有“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了。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一次深远的变化,从此猪肉成为了中国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而“狗肉上不了正席”,“挂羊头卖狗肉”等民间语文,从南宋流传至今,则说明了狗肉作为食物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至今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没有作为食物养殖的狗。
而东北、贵州、广西、潮汕等尚有吃狗肉习俗的地区,往往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动物蛋白的来源不足,人们不得已吃狗肉补充动物蛋白。而民间传统所谓的冬季吃狗肉进补,实际上是以前冬季食物紧张,能吃上肉就弥足珍贵了。
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考察了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岛屿,他发现:如果岛屿上有鸡和猪,则岛民不会吃狗肉;如果岛上没有鸡或者猪,则狗就成了食物。如果岛上连狗都没有,则老鼠也成了人们的食物。可见人类对动物蛋白的需求是多么迫切,动物蛋白不足的地区往往有吃狗肉的习惯。
真正造成今天爱狗党和吃狗党这种对峙局面的是工业革命之后的文化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的蛋白质来源空前丰富,肥胖第一次成为人类普遍的苦恼。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工业化国家完全不需要狗作为食物了。同时传统大家庭的瓦解,无数人离开故土去陌生的城市找工作,孤独的情感需要慰藉。在这种背景下,狗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宠物狗作为人类的朋友,起到了陪伴的功能,俨然成为家庭的一员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吃狗肉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今日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完全接受了工业文明的观念,而还有一些地区尚残留着许多传统农耕文明的行为准则。在城市里的狗9成以上作为宠物而存在,而在于乡村和少数地区,狗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物。而这两种观念之间的距离在对待狗的态度上,就像地球和火星一样遥远,不起冲突是不可能的。
狗肉能不能吃,这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尽管工业文明无疑总体上处于强势地位,但是要想说服不接受那些观念的人也颇为困难。不吃狗肉是工业文明之下的一种约定俗成,为什么猪肉能吃牛肉能吃狗肉不能吃?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让提问者满意的答案。还有不少人身体在享受工业文明的种种成果,但是头脑还受着各种传统习俗的支配,所以尽管大家看上去穿着行事没什么区别,但是观念上可能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许多的分歧和对立,吃狗肉不过是其中最集中的体现。
在了解这种大背景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在现阶段中国想如国外那样通过立法禁止吃狗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法律必须凝聚社会的共识,而在这个问题上现阶段根本就不可能有共识。双方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广泛的宣扬自己的观点,让各种观点在民意的广场上自由竞争,但是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事。如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救狗这样的举动是不妥的。狗虽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也难以强令每个人都将狗视为朋友。遇到不同观点的人,最多是道不同不足与谋,但是也要尊重对方合法行事的权利。在现在国内的法规中,合法登记的狗是作为公民的私有财产而存在,宠物狗如果被偷被卖可以依法维权,其他情况下,法律也爱莫能助了。
历史的演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人类改变一些观念和模式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社会的进步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当出现观念的分歧时,面对分歧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宣扬自己的理念时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这就不仅仅是吃狗肉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