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 作为政府部门严厉打击的一种非法勾当,“地沟油”利益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怀有高度的戒备心理。一个星期来,南国早报记者在南宁市区调查发现,一个隐藏多年的“地沟油”私炼点,被群众几次举报,仍然“坚挺”。
窝点藏身村边树林
10月8日上午,在知情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南宁市罗文大道四联村。这个“地沟油”非法加工点十分隐蔽,沿着村道七弯八拐才得以找到。
一排木板平房依墙而建,隐藏在一片树林中,乍一看,与普通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不过,爬上围墙往里观望,却是另一番景象:小院边,一个被熏得发黑的土灶冒着黑烟,一锅潲水上下翻腾。旁边还有几个大油桶,有些盖子被打开,里面是尚未加工的厨余垃圾。至于没有打开盖子的,则用破旧衣物盖住,知情人称里面全是刚炼好的“地沟油”。
一名上身赤裸的中年男子一直在院子里忙活,可当记者敲响大门,始终无人回应。知情人说,工人吃住都在这里,偶尔会到村里打牌或买生活用品,除非是熟悉的村民,一般不理陌生人。
多次举报不见下文
近年来,对私炼“地沟油”,各级政府都呈高压打击态势。可记者获知,该处窝点已存在四五年之久,群众曾几次举报,却一直不见查处。
今年6月,由于下雨,该窝点的一处围墙倒塌,露出来的地方正好朝向附近一家驾校。一驾校学员发现后,向某部门进行了举报。几个月后,这名学员的驾驶证都拿到了,但窝点仍然存在。这名王姓学员向记者展示了他多次举报的通话记录。10月8日当天,他再次拨打有关单位的电话……
事实上,当地村民早就发现这个窝点的异常。谈及村边树林里的窝棚作何用途,很多人直接回答:“炼‘地沟油’的。”一村民说,窝棚的主人并非本村人,炼油已经四年。由于臭烘烘的,附近人家很有意见,但多次举报都没有下文。
警察一到人去屋空
10月8日晚,南宁市高新公安分局一黄姓副局长带队,前往调查。蹊跷的是,当记者提前赶到该窝点时,小院已经大门紧锁,人去屋空,先前摆在院子里的潲水和炼好的油不翼而飞。
第二天上午,该窝点再次开工。一名中年男子用三轮车运来潲水,先前消失的几个油桶又回到小院里。
知情人说,该窝点之所以存在这么长时间,除了位置偏僻,外人难以发现外,相关人员警惕性高也是重要原因。每当媒体集中报道查处“地沟油”行动时,该窝点都会停歇一两天。另外,只要村里出现执法车辆,不管是哪个部门的,工人都会马上熄火走人,待风平浪静后再重整旗鼓。
餐饮机构从中获利
据介绍,该窝点的加工原料主要来自附近的高校食堂和一些小餐馆。窝点人员前往捞油时,一些餐饮机构的工作人员非常配合,看起来双方很熟悉。
知情人称,这些原料并非白给,一般是按时间计算,捞多长时间,餐饮机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一家二三十个台面的小型餐馆,一年可获利几千元,就餐人数众多的食堂获利更高”。
采访中,南宁市大学路一家小餐馆的老板承认收了“捞油仔”的钱。“都是些潲水、垃圾,不给人家喂猪,自己难以处理”。
仓储数量触目惊心
该窝点初炼的“地沟油”流向何方?10日下午,一辆微型面包车开到附近,双方耳语几句后,迅速把小院里的几桶油抬上车。面包车一路向南,行驶了近10公里,来到南宁市南站大道官坟村附近。这里类似货车停车场,只有一个入口,三面环山,入口处还拴着一条看门的土狗。
面包车离开后,记者入内发现,在一个宽大的土坪四周,堆满了铁质大油桶,数量不下百个。轻轻敲打,听回音,十几个竖放的油桶显然都装满了油。
土坪一侧有个密闭大棚,听见犬吠,走出两名男子。大棚的门被打开后,冒出扑鼻的油腥味。记者询问买油的事情,对方却不放松警惕,呵斥道:“这里没什么油,赶紧走!”
附近一熟悉情况的村民称,每天到此交易的人形形色色,这里的人还对收来的油进行过滤。“如果只是卖给饲料厂,或者用来炼柴油,还用过滤吗?”该村民略带隐晦地说。
知情人称,“地沟油”可以提炼生物柴油,也可卖到养殖场做饲料,但由于价格上的差异,非法窝点往往不会这样做,“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监管,难免会流向餐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