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柳州文史地>正文

柳州话中的“文革”语言

A-A+2015年7月18日09:34南国今报评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文革”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惯用语言做了深入研究,认为有骂人词流行、极端化、绝对化、口号“盛行”、“语录”泛用、“颂扬体”兴起等特点。这一般指的是文字语言。柳州不是世外桃源,当然离不开这语言大环境的影响。此外,柳州还有一些带地域特点的“文革”口头语言。

  如把“打人”或“武斗”说成“丁”或“丁拖”,这是用了江湖黑话中的拆字法,“打”字右边为“丁”,故“丁”成了“打人”或“武斗”的隐语、代词。

  如把交情深厚说成为“夹刀”,这是江湖上“两肋插刀”一语的转省。那时讲“派性”,同一派的人就认为是“夹刀”,合作顺心顺意则谓“夹手”,更亲密的则是“老夹刀”,缩略时则单称一个“夹”字。

  把搜身、捆绑人称为“下匣”,“下匣”原为军事用语,意为将子弹匣从枪膛中卸下。而这里成了侵害人之身体、解除对方武装的代词,这当然是针对不同派性者动武时的语言了。

  把打人说成是“剔”,“剔”的原意是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多用于对动物。在这里也是指对不同派的群众“触及身体的武斗”,一个“剔”字说明把对方不当人看待,还说明打得残忍。

  “点水”原为黑话,古时指强贼于绑架抢劫某家或某人前,由熟悉被劫者的人认准地址或人,到时暗中告知强贼,使不致搞错的行为。“文革”中,这句黑话不但“古为今用”,居然还成了正面语流行于世,“点水”“牛鬼蛇神”成了革命行动。

  还有把丢脸或失面子轻则说成“铲脸”,重则认为“跌摊”,又缩略为“跌”,一旦感到被人(当然指的是对立派)“搞跌”,就会产生抱复心,这又成了“武斗”的原由。

  把聚众餐饮说成“烹”,不管这字虽于古文中常用而当今已极少用,也不管已把“烹”原意是“做饭菜的一种方法”于今误解释成“吃”之意,动辄“烹”一组。

  当时还流行以故意破坏语言表达形式的完整性,来传递一种玩世不恭、对人不敬的生活态度,如把“好友”说成“三朋四”,故意隐去最后一个字。把解放军战士称为“老解”,把派出所人员称为“老派”,甚至把父亲、母亲分别称为“老杆子”、“老妈子”,置文明于不顾,以粗俗为荣。

  “牛鬼蛇神”在“文革”中为贬词甚至与罪人同意,而柳州一些年轻人则偏偏反其意,不仅把“牛鬼蛇神”简为“牛鬼”,很多场合下还当正面语、赞美词用。如讲一个人了得,就说他“好牛鬼的”,一件事有意思就讲“够牛鬼”。这样与当时主流语言格格不入的表达方式,自然会受到主流的误解、抵制。本人就见过,一次一帮龙中学生课余到柳侯公园玩,在看园中宣传橱窗上的图片,其中一学生对某图中的工农兵形象指着说“某某好牛鬼啊!”本意是赞美图中的人,而被一旁公园的工纠以为是“恶毒攻击文化大革命”,结果说者被绑,通知学校领人。

  综观柳州流行的以上“文革”口头语言,不难看出,其中含有一种江湖味或土俗气及暴力成份,居然成了正面语,而且流行甚广,人们普遍懂其意,连翁媪幼儿皆知,有些人还以能讲会讲这类语言为乐、为趣,甚至为荣、为革命。这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常的政治气氛及人们畸形的心态。

  不文之言,行之不远。随着“文革”的结束,这类语言也逐渐从柳州人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除偶于某个人口中会听到外,如今五十岁以下的柳州人恐怕很少有人会知道“文革”期间柳州还流行过这些词语。(龙城柳)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