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柳州文史地>正文

柳州消失了的职业

A-A+2015年5月29日09:14南国今报评论

  职业,是人们从事某种生产劳动的平台。我国自古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人为了生存,每种行业都有履职从业者。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些旧职业会消失,也有不少新职业出现。几十年前在柳州还盛极一时的职业,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卿要林 绘卿要林 绘

  挑水卖

  早在一千多年前,柳宗元治柳时为柳州人用瓦罐到江边背水食用而“咨嗟”(叹息)——柳江“崖岸峻厚,旱则水益远,人陟降大艰。雨多,涂则滑而颠”。于是,便率先在城北为百姓打了一口井。后来也有富裕之家学着打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可私家的水井只供自家用。无能力打井的百姓仍然要到江边或赵家井、小龙潭汲水。

  要把一担水从江边或井边、潭边挑上又高又陡的码头,再挑回到屋里,不是每户人家都能做得到的。河北这边的码头虽然平缓,可要把一担水挑回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首民谣就唱出了当年挑水的艰辛:“妹啊妹,打烂水桶没敢回。一来怕挨家婆骂,二来怕挨老公捶。”由此,就催生了一门专事挑水卖的“行业”。这行营生很苦很累,一天二三十次重复上下码头后还要跑几百米,就是空手走路,也很少有人能坚持,更何况还要挑上一担近百斤重的水!

  旧时柳州人把出卖劳力帮人家做工称之为“做活路”,那么,挑水卖就是“天无绝人之路”的一条!帮人挑水一天收入仅三五斤米,那是一些无一技之长只有一身力气的穷苦人的活路,又多是要养家糊口的妇女干的。解放前自来水还未在城区普及,解放后人民政府在马鞍山上筑了个大水池,且在一些街道设了民主水站,才解决大部分居民吃水难的问题。1953年以后,随着自来水厂的扩大,供水站逐渐遍及全市各大街小巷,挑水卖这行才最终结束。

  砍柴卖

  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之后,煮食所需的燃料一直是木柴,无论是“柳江人”或是柳州人,几万年来都是如此。后来出现像熬酒做豆腐一类作坊和烧石灰烧砖瓦一类的窑业,则以茅草做燃料。长期以来柴薪来源一是靠买——柳江上游林区有大把柴炭运来柳州出卖;一是靠上山去砍伐。砍柴割草并非易事,没有壮劳力的家庭和少有劳动力的业主都难做到。于是就给穷人多了条活路——砍柴割草卖。

  粤讴有“落大水,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妹在家绣花鞋。”这就是城镇人以山作田,以针作梭的“男耕女织”社会写照。砍柴割草虽然也很辛苦,且有一定的危险,但仍然有人以此为生。后来,近城的山岭草木被割光砍尽后,远些的山岭也要封山育林,砍柴割草这行被“封捞”了。工民用燃料只靠从柴行购买,但价钱不菲,幸好这时已懂得用煤。1956年政府更强调“以煤代柴”,燃料公司也供应煤块和煤球,烧柴的家庭和用草作燃料的行业,统统改烧煤。就这样,砍柴割草这行也就彻底消失了。

  抬木头

  柳江上游是林业产区,每年都有大批木排从融县、三江顺流而下汇集柳州城区江面,然后或卖给柳州木材商或再放流到梧州、广州等地出售。停留在柳州的木材,得有人起岸运到木材加工厂,于是,就产生了一群抬木工。将木排砍开然后抬上岸,是一项繁重的劳动,腰径小点的木头,可以四人抬上岸,大的就得用八人或十多人扎“飞机杠”才能抬得动。解放后,在新圩和黄村两地建了两个贮木场,用出河机将木头勾上岸,再用人工抬到指定地方堆放。堆放的木头经过检尺(量中径大小)后再按大小重新归堆,这就要人工搬运了。木头归堆是件很辛苦很危险的劳动,为了不占用太多的场地,又方便日后木头出场,归堆的木头要堆高。经过长途放流、刚离开水面的木头总长有些青苔,很滑,上堆时只要有一人不小心,就会连累同抬一扛的众人,那是会崴着脚或伤及腰的!所以抬木头只能穿草鞋(防滑),夏天还没问题,冬天就难受了,就算穿上袜子也无法御寒,因为木头是湿的,长时间踩在上面袜子也会被浸湿,更难受。

  尽管抬木头又苦又险,但收入要比做其他马武工强,马武界中有点力气的人士,都争着去做。公社化时期,一个公社是一个劳动联队,一个劳动联队只能派出一支人马到贮木场抬木头,可见这活是个抢手的香饽饽。比抬木头更捞钱的是在贮木场装火车,那是件卖力又卖命的活,没有足够的力气是沾不了边的!

  人民公社解散后,原属集体所有的山林被砍伐殆尽,再也没有大批木排放下来了,加上融江和柳江水段都建了水电站,也不许放排了,贮木场也停业了,抬木头这一行当也随之退出了社会舞台。

  搬运工

  柳州自明清代以来,就有“桂中商埠”之称。很长时间,柳州对外的货运、客运,主要靠水路,因此柳州城区河段两岸,都有很多码头。船只货物的装卸和旅客大件行李上下码头,都要人工搬运,这又产生了一种职业——挑码头担。从事码头或车站搬运这行业的人,讲得好听点叫搬运工,可人们大多称他们为“挑夫”或“估力”(粤语)。干这一行的人因地域相对集中,收入也比挑水、砍柴割草要高点,于是就有地方无赖勾结官府成立什么“力行公会”坐地分肥,勒索挑夫的辛苦钱。尽管苦力的干活遭到沉重的剥削,可为了生活,一家人的生活,又别无其他活路,也只能低头就命。柳州有“谷埠码头高又高,上下总怕蹶着腰。可怜我们估力佬,为了两餐只好熬”的民谣;广州估力的号子“黎呀碰,膊头痛!鬼叫你穷,顶硬上啦”也传到了柳州,这都是挑夫生活的写照。

  尽管上世纪三十年代柳州开始修公路,四十年代又修了铁路,但柳州的水运业仍然昌盛不衰,再说无论公路和铁路,旅客都有大件行李要搬运,搬运这行业还是大有作为的。直到近二三十年,市区道路四通八达,汽车运输方便快捷,挑码头担和车站搬运工这一行业也就渐渐消失了。

  挑土方

  搞基建工程都要平整地面和挖地基,在建筑行业还没有机械化前,这些工程都是人工完成的,柳州人把这项工作称为“挑土方”。过去,基建工程很少,挑土方的人也不多。解放以后,城市经过一系列运动,社会稳定了;又经过了几年经济恢复,于是就在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城市的更新和不断扩大,需要大兴土木,要平整土地、搬运沙石。一些无固定职业的人群,多从事这项营生。

  平整地基就得把高出的泥土挖掉挑去填低洼的地方,这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建设高潮到来之日,也就是挑土方行业大烘之时。此后的二三十年,柳州每条街的街道委员会,都把无业人员组成劳动队(俗称“马武队”),他们的活路主要是挑土方。

  挑土方也很辛苦,虽然不要多大体力,但要有耐力和毅力。无论是烈日当空的酷暑,还是北风怒号的严寒,在毫无树木或建筑物遮挡的空旷工地上,每天要挑着一担泥来回奔跑六七个小时!且新建的工地离城区居民住处又远,那时的公共汽车还不像现在那样四通八达,出工要走路,在工地跑了一天后,收工回家还得走好几公里路!要自带午饭到工地吃,夏天饭易馊,冬天饭会冷,那凄苦的生活,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像的!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建设逐步使用机械代替人力,挑土方这样的行当也被淘汰了。

  拉板车

  很早以前,在城区范围运送少量货物,除肩挑外,多用板车拉,在相对平坦的路上拉车还不算难。可那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把柳州城分为南北两岸,在没有架设浮桥前,要送达两岸的货物全靠渡船来往。抗战期间柳江有了可供平民过往的浮桥,要过江的货物,也可以由板车通过浮桥运送了。

  拉板车可是一门强体力活,与抬木头好有一比,只是抬木头除体力外,无须成本;拉板车则要有车或租得起车才行。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效多捞钱,得多装快跑,重约一吨的一车货,过了浮桥还要上下又长又陡的斜坡。重车下斜坡是件很危险的事,没有力气顶住重车下滑的速度,一旦失控,就可能发生车毁人伤的事故;拉车上坡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因此,拉车人往往结队而行相互搭手帮忙。拉板车的收入很高,但管理他们的搬运公司收的管理费更高,几乎是对半分成!尽管这样,剩余部分仍然诱人,没有谁肯放弃这项“马武”工中的佼佼者。

  1968年柳江大桥建成,拉板车就轻松多了。可随着跨江的二桥、三桥竣工,市区的马路也四处延伸,市内货物的运送,就改由汽车完成。后来二运公司成立,很多拉板车的改行做装卸工,拉板车这行也结束了它辉煌而又艰辛的历史。

  赶马车

  陆路最原始的运输工具除人的双肩外,还有牛车,四乡农副产品都用牛车运到城里出售。上世纪二十年代,柳州也有牛车经营小批量货运,还组织有牛车运输公会。在修筑柳邕公路、飞机场和鱼峰路时,砂土、石碴、片石的运输大多由牛车承担。但牛车不允许进入城区,马车在柳州出现后,牛车也就结束它二十多年短暂的运输生涯,退回农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外地工商界人士带着他们的资金和部分设备来到柳州,原是个小县城的柳州,一时繁荣起来。有个平南县人看准了柳州发展的商机,在1939年把马车带到柳州,并把这一行业发展起来。马车不但从事货运,也承接客运。从鱼峰山脚有马车通鸡喇、拉堡;在谷埠街口对面的汽车码头,有马车通火车南站。河北马车多从今五一路口经连塘路、雅儒路过黄村通达长塘、沙塘。

  赶马车要有一定的本钱投入,除有车有马外,每日的马料是少不了的,平时车马的修理治理也是一笔开销,但收入也丰厚。赶马车就不是“马武”了,称老板,也有公会。由于马车运输业的烘起,也出现了钉马掌和割马草这种行业,虽然从事的人不多,但也解决了部分人的生计。1985年市政府禁止畜力车进城后,从事赶马车这一职业的人只好转行,靠这行而生存的钉马掌和割马草的人也只好另谋出路。

  除上述行业外,不少不合时宜的行业也相继被淘汰。在1970年5月市政府推行火葬后,为死人“入土为安”而兴旺了几百年、使柳州扬名四海的棺材制造业,也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混凝土建筑需要很多各种规格的石碴,不少已经不能从事强劳动,但身体还能支撑得住的空巢老男人(因要吃住在山边,妇女不宜),只能去打石碴。建筑业使用碎石机后,打石碴这行也就没有“猫饭”了。随着社会发展而被淘汰的行业还有打草鞋、补锅、箍桶等等。

  上述种种曾经在柳州存在过的行业的消亡,履职者的改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靠体力和简单手艺谋生,是难以持久的。就连一些属于高科技的行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也会遭到淘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BP机(传呼机)曾盛行于市,传呼台也雄头了一阵子,可曾几何时,大哥大一出现,传呼台就陆续关闭了!(陈佚生)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