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银主表示,冲时点贴息一般为单日0.3%-0.4%,虽然高但一年仅能做几单,且每单也就几天;而配资的价格虽然较冲时点略低,折合每月2%-4%,但是使用效率更高。
又到年中揽储季!距离那场可谓家喻户晓的“钱荒”已经过了整整2年时间,虽然“钱荒”的心理阴影或许尚未完全褪去,但是目前资金价格以及其反映出来的流动性宽松却已经与两年前的局面完全背道而驰。储户期待已久的大面积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终究还是传说,曾经“风光无限”的资金掮客也不得不转行做起了股票配资。
又到年中揽储时节,传统的冲时点贴息揽储、传说中的大面积高收益率理财至今却仍没有及时“报到”。
“往年这个时间段都是我最忙的时候,6月中旬一般银行口子的额度和价格就已经出来了,不过今年银行还未着急放出口子,目前的资金价格也比较低”,地处华南地区的掮客刘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些银主不愿意耗在这里等,已经把资金转做配资业务了。”
“冲时点的贴息一般为单日0.3%-0.4%,虽然高但一年仅能做几单,且每单也就几天就完成了;而配资的价格虽然较冲时点略低,折合每月2%-4%,但是使用效率更高”,北京地区一位自称为一手资金方的林先生向记者解释了“转型”的原因。
银行年中冲时点
需求减弱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今年年中考核或许是近年来压力最轻的一次。
2014年11月份以来,央行连续3次降息、2次降准,资金面流动性宽松,商业银行虽然难以逆转存款增速放缓甚至减少的局面,但仍旧凭借着理财产品的吸金能力掌控局面。
然而,这种宽松的局面对于习惯了冲时点的银主和掮客来说,则变成了一种煎熬。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梳理长期潜伏的几个冲量揽储社交平台的信息发现,今年年中有关冲时点贴息的需求明显减少。在往年的年中、季末和年终时点临近之际,资金掮客往往异常活跃,记者的社交平台信息往往被各地的资金需求刷屏。即使是在监管部门已经实施存款偏离度考核一段时间后的今年一季度末,相关交易各方也都非常活跃。“武汉地区的一家国有大行网点也在寻找资金,中介开出的价码是“贴息0.2%,资金仅需在银行停留一天”,这个在当时的时点上并不算太高的价格如果折合成年化收益率也高达73%。此外,广西、贵州等地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更是在营业时间外“加班揽储”。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31日仍在“高价求进款”的银行分布十分广泛,至少包括云贵、江浙、广西、湖北等地。
然而,目前,在同样几个社交平台,记者发现,寻找资金的银行方“口子”寥寥无几,而银主和掮客们则在不断地“打广告”并主动表示价格低廉。
《证券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了其中3位银主和掮客并发现,他们面临的情况类似——目前虽然有少数资金需求方询价,但并未成交或约定(给付定金)一单,而往年这个时候至少五成的资金已经被预定。
“往年越临近时点资金价格越高,因此口子方愿意提前预订资金,今年由于不排除6月份还可能有一次降息或降准,因此银行不愿意提前锁定资金,担心价格给高了或者最后根本不需要贴息”,上述刘先生表示,“从业多年,我和很多银行的支行长比较熟悉了,他们透露给我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我们公司现在不再主做冲时点了,当然有单子还会接,我们主要与一些配资公司合作,虽然从表面上看价格不及冲时点,但是接单子的频率提升了”,林先生进一步表示,“大型配资公司的收费平均在每月2.5%-4%之间,他们资金不够的时候会联络我们,对于配资公司来说,这样也节省了积压闲置资金的成本”。
“我们之前刚做了一个单子,借款方自有1000万元,需要配资4000万元,我们公司和配资公司以及客户三方共管”,林先生以其“成功案例”进一步游说记者。
但是,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与“冲时点”揽储的灰色身份相类似,配资的合规性也存在硬伤,有关部门正在收紧对于配资的监管。
日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对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开展自查,全面梳理外部接入情况及业务开展情况,深入排查信息技术风险和业务合规风险。各证券公司不得通过网上证券交易接口为任何机构和个人开展场外配资活动、非法证券业务提供便利。
理财产品收益率
低于预期
由于银行不差钱,不仅仅资金掮客和银主有些失望,传说中6月中下旬将会大规模出现的银行高预期收益理财产品,也爽约了。
“我3月底买理财产品时就特意仔细计算了时间,确保6月下旬资金可以空出来等待认购收益率水平更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肖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前银行的客户经理也说,6月中下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可能会比较高,没想到实际上没什么上涨,反而较3月底下跌了,早知道当初还不如选择一款时限更长的产品了”。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6月13日-6月19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5.06%,较前一周下降1个基点(1基点=0.01%)。其中,预期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64款,市场占比为7.19%,环比增长1.0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共有73家银行发行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发行34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4%,较前一周上升3个基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23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3%,较前一周上升2个基点;国有银行发行14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4%,较前一周下降4个基点;农村金融机构(包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行72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9%,较前一周上升2个基点;外资银行发行3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33%,较前一周上升8个基点。
此外,多数银行募集期跨越年中时点的理财产品本周也已经开始发行或进行推介,但《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产品收益率与此前数周相比变化不大,最多有几个基点的上涨,距离传说中的高收益还是相去甚远。而且,多家银行发行的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短期产品的到期日都跨越“十一长假”,这等于变相拉低了产品的实际年化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