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腌酸的传统,但大多都是以腌素菜为主,把肉也放到酸坛里腌的绝对不多见。而在柳州的柳北三县一带,就有这样的做法,腌制出的酸鱼酸肉可谓食中一绝。
传说:大战在即肉入酸坛
说起民间腌酸的传统,也许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而以肉腌酸究竟从何时起也没准确的说法,据民间传说,酸鱼酸肉的历史相对较短,与宋朝时的广西侬智高起义有关。
相传在900多年前(1052年),侬智高起义后一路东进北伐,并于次年(1053年)正月,在柳州一带与宋军的狄青部队对峙。由于战前正值腊月时节,乡里民间都已经杀猪准备过年,暂时吃不完的肉都腌制好准备做腊肉。可腊肉才腊起三五天,便传来了大战即将爆发的消息。
为免受战乱所殃,乡民赶紧把粮食藏起进山避战,但才腌了几天的腊肉却让大家犯了难。最后在情急之下,有人干脆把还没腊成的肉塞进了自家的酸坛里,然后再将酸坛埋藏起来。数月后,战事平息,乡民回到家中,挖出酸坛,惊奇地发现坛里的肉居然没有变质,反而还别有一番风味。从此,酸肉的制法便流传开来。
制法:先腊后腌沿袭古法
时至今日,酸肉已经衍生出很多品种,有酸鱼、酸肉、酸鸭等,但无论用什么做食材,制法却是一直沿袭着几百年前的古老方法——最初步骤与制腊肉相仿,把备腌的鱼、肉洗净,去内脏,用盐拌匀,腌泡三五天,取出让风吹干水汽,或烤干,然后拌上甜酒、糯饭,再逐块放入坛内,上面再盖一层酒糟或糯饭,或加放一些辣椒、生姜等作料,最后压实密封。
和一般素酸三五天便可食用不同,酸鱼酸肉须得等三五个月后,方可取出来吃。不过,腌制周期虽长,但可存放的时间同样很长,有些腌品可以存放数十年,时间越长味道越佳。在食用时,不少地方都有直接生食酸鱼酸肉的传统,但如今这样食用的已经不多见,也不值得提倡。更多的方法是将酸鱼酸肉煎干或焙干,鱼、肉被处理得越干,其风味就越是浓郁,有“百步内尽闻其香”的穿透力。
传承:原料须从民间收集
如今在柳州仍然保留着腌制酸鱼酸肉传统的,只有融安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酸鱼酸肉虽然味美绝伦,但却不像腊鱼腊肉那般随处可以买到,想做此菜的市民或是酒家,只能到乡下收集,且不一定买得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在三江县,已有乡民发现酸鱼酸肉的市场,开始大批量生产酸鱼酸肉。但腌制酸鱼酸肉的周期通常至少要三五个月,产量还是很有限。除了原料不好采购外,酸鱼酸肉的烹制也因其特殊性,决定其必须得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同样也吃不到正宗美味的酸鱼酸肉。因此,市民若在饭店的菜谱里发现此菜,最好不要放过一品为快的机会。
今报记者许如君 策划统筹:刘凯 今报记者唐绍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