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柳州文史地>正文

繁荣柳州城乡经济的墟市

A-A+2015年1月8日16:02新浪柳州评论

  农业社会里,城市以外的乡村,人们进行商业交换,是通过自发形成的市场完成,北方谓之“集”,南方谓之“墟”。取市场不为常设,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货物买卖,满时少、虚时多之意。

图片来源:新浪柳州(陶琦 摄)图片来源:新浪柳州(陶琦 摄)

  柳州自西汉时期建城,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属于远离中原文明的偏远之地,凡有耕户聚居的村落,购买生活必需品都是通过墟场,其历史颇为久远。唐代柳宗元《柳州峒氓诗》曰:“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就是描述中唐时代的柳州原住民赶墟时的情景。从用荷叶包饭作为路上的干粮,到了墟场买回盐后用竹箬盛装的情节,可以得知当时的墟场离人口聚居地是有一定距离的。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和地点,原住民和商贾聚拢在一起做交易买卖,这种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生活模式,经过世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柳州的一些地名,如牛墟坪、新墟,也都是带有浓重的墟市痕迹。

  柳州附近较为著名的墟场有拉堡、里雍、槎山、洛满、穿山、进德、江口、百朋,稍远的有石龙、大塘、融安等等。商品大至骡马牛羊,野味走兽,小至粮食谷种,鸡蛋布匹,以及各种农具、手工制品,可谓是四远竞凑,百货俱陈。这些墟场有些是逢单数日或逢双数日为墟,也有是三日一墟,长则是五日一墟,抑或十日一墟。各地的墟场在成市日期上有意识的岔开,方便散处各方的商贾和民众,即使错过了某地的墟场,也可以在另日到别地的墟场做交易买卖。

图片来源:新浪柳州(陶琦 摄)图片来源:新浪柳州(陶琦 摄)

  由于地处偏远,斗绝一隅,即使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革时期,柳州周边的墟场也没有中断过。我有个朋友的父亲,当年以赶墟售卖蔬菜种子为业,就是每天辗转于各个墟场,摆小摊售卖菜种。用纸包盛装的各式菜种,售价数分钱到一毛钱不等,方便农民在自留地里栽植。

  数十年前,柳州境内的乡村墟场,还有不少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一些乡民由于没有现金,为了获得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只能是以家中蓄养的家禽或禽蛋作为交换。从事交换业务的大都是从城里来的小商贩,他们带着农民急需的日用品,专程到各乡村赶墟,然后把交换得来的家禽或禽蛋运回市里售卖,赚取一定的差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一步繁荣活跃,商贩也不再有城乡之别,不少乡民也从事个体,他们到市内贩回成衣、录音带之类的带有时尚气息的商品,到乡村赶墟,然后在墟场收购土特产,如里雍头菜、大梁生姜、绿豆、淮山等物,运到柳州贩卖,形成两头销售,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商品交易的兴旺,同时也带动了墟场上的服务行业,如饭馆、代客缝纫、榨油坊、农具修理等等,彼此相辅相成,进一步促进了墟场的繁荣。这些墟场上的服务行业,充分为消费能力不高的乡民考虑,经营模式与市内的同行迥然不同,只是提供代客加工的服务。如墟场上的饭馆,通常自己并不备菜肴,是由顾客自行在墟场上购买自己喜欢的菜肴食物,丰俭由人,然后拿到饭馆代为加工。榨油坊也是如此,乡民拿自己种的花生、黄豆、茶籽到榨油坊请人代为加工,藉此降低成本,油坊的老板则收取加工费,由此两相得宜。

  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发达,快速便捷的现代物流使得墟场的功能被淡化了许多,但承担最基本商业交易行为的乡村墟场,目前依然是无可替代。(陶琦)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