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之趣,有形似,也有神似。形似为石头的形态酷似某一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一目了然。神似则是石头的气韵与某物相似,但有时候,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又不是很明确,有些模棱两可。这时,如果有一些巧妙的设计,就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从而令观者更易于理解。譬如在坛状奇石上贴一张菱形的红纸酒标,上书一个“酒”字;在神似佛像的奇石上挂一串念珠;或者为神似观音像的奇石配制一个莲花台的底座,都能很好地起到提示作用。至于大型的奇石,不论是摆设的位置,还是意境的构建,其审美效果,都与设计息息相关。
赏玩奇石之风起源于西汉,兴盛于北宋。于“玩家”宋徽宗的影响下,当时的豪门巨室都喜欢在自家的园林里布置假山奇石,作为装饰。因此,宋代就有专门负责园林设计的工匠,为客户根据环境的大小,因地制宜地设计布局。园林里的假山奇石或映古木,或对清流,人工之中又不失天然。为了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工匠还在假山奇石下面的土中埋设大量的雄黄和焰硝。雄黄能够驱辟虫蚁,可以保证土壤的紧实,维护工程的质量。而焰硝干燥,每逢阴雨天气,空气中湿气重的时候,能够生成烟雾,远远看过去,就如同真的山石一样。这也是最早的奇石设计。
明代年间,赏石玩石成为了一种时尚,由此也衍生了许多从业者。在福建永安,当地的溪流中出产一种奇石,峰峦叠秀,窟穴俨然,有天然之致。不过,这种奇石的硬度不高,质地也不怎么好,枯槁而不润泽,且不吸水,不能滋生青苔,所以售价很便宜。为了进一步提升奇石的价格,工匠把经过自然斧凿的奇石采回来,再根据形状进行深设计,稍加斫削加工,然后置在庭前售卖,大的奇石可高达五六尺,俨然一个被模拟和缩微了的自然界。
另在福建的白沙溪之北,山上出产一种石质很脆的奇石,非常易于雕琢。由于当时的赏石审美,是以太湖石为主流,而在交通不便的当时,大型太湖石的转运成本又极高,舟车运输途中,也极易导致破损。于是,当地的工匠经过巧妙设计,把这种奇石加工成太湖石的模样,卖给附近一些的大户人家作为园林装饰,用以代替太湖石,构筑人工打造的隐逸山林。这种折衷主义的策略,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趣味,并且由此掀起了奇石设计的第二波高潮。
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记叙:明万历年间,江浙一带的富户豪门,若是在园林中布置假山奇石,都会花费重金聘请名匠来设计布局,有时候一块奇石的材料和人工,就要上千两银子的费用。因为假山奇石的布置格局,直接关系到整座园林的格调高下,其中的关键,又要看设计者的水平如何。构思精巧者,能够根据材料而别出新意,把假山奇石布置得疏密有致,不令景观重叠,令人一年四季游玩其中而不感到厌倦。
现代赏石,最精于奇石设计的莫过于台湾人。对此很多石友都深有感触。台湾石商手中持有的奇石,单个看,很多并不出色,可是经过巧妙设计,搭配组合,就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意蕴,附加值大增,由此成为石友展开心灵想象的美妙对象。我有一次逛奇石城,正好遇到一个石商在为一块拳头大小的奇石做设计。为了突出奇石的主题,石商沉思半晌,最终选用了一块桶口大小的木料雕刻底座。到最后,雕刻出来的底座只有碟子那么大。然而奇石在精美的木雕图案衬托下,古意盎然,档次也由此获得了提升。匠心若此,令人啧啧称奇。(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