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柳州文史地>正文

柳江河的水怪传说

A-A+2015年1月6日11:33新浪柳州评论

  柳州人大都以柳江河为傲,它就像一条蜿蜒的玉带,缓缓绕城而过,清澈的河水,与两岸的重山奇峰、十里长堤,共同构筑成了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致。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柳江河又是神秘的,它最深处有多深?水底深处是否暗藏着人所未知的生物?那些从古流传至今的水怪传说,是否属实?都是人们急欲获知的话题。

图片来源:新浪柳州(陶琦 摄)图片来源:新浪柳州(陶琦 摄)

  归纳起来,关于柳江河水怪的著名传说大致有三种。一是柳江河底有巨大的溶洞孔穴,四通八达,里面藏匿着体形硕大的鱼类水族;二是柳江河里有水猴,每年夏天,凡是游泳溺水的死者,都是遭到水猴的拖拽;三是柳江河里有从中生代遗留下来的古生物,状似蛇颈龙,一如尼斯湖水怪。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这些传说也变得玄之又玄,愈发的渺不可测。

  柳江河底有地下暗河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如鱼峰山脚的小龙潭,龙潭公园里的大龙潭,每遇柳江河涨水,水位就会随之上升,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告知世人,彼此是相通的。而在生态环境保持得比较好的过去,柳江河里也确实有大鱼。30多年前,尚为顽童的我就在柳江河边亲眼看到过如同草帽大小的鳐鱼,俗称草帽鱼。至于柳江河沿岸的居民,过去到河边垂钓,钓得数十斤重的大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由于下游红花水库的建设,柳江河的水位上升,如今已无法看到在灯台山山脚处形成的回流水域。但是,老柳州人都知道,这一段状似平静的河面,其实暗藏着一个巨大的潜流旋涡。过去每年到了夏天,时有不熟识水性的人误入,被困在漩涡区域内出不来。据说,这里的水下就有个巨大的孔洞,与不为人知的地方相通连。幼时我曾听闻有一个水性极佳的渔家在此溺水而亡,因其仗着水性精熟,潜入水里用鱼枪刺鱼,在刺到一条大鱼后,他被鱼拖入洞中。可是他又不肯舍弃,也有可能是来不及解下缠绕在手的鱼枪绳索,以致被鱼生生拖入洞中溺毙。几天后,当他的尸首浮出水面时,已被鱼虾啄食得千疮百孔。而他手中的鱼枪,还残留有一块形如碟大的鱼鳞片。

  还有一个更为玄乎的故事:有人在大龙潭游玩,想到水边洗手,看到离岸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便一跃而上。谁知大石头竟然缓缓下沉,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如同磨盘大小、不知已活了多少年的大乌龟。

  以上传说是否可信,见仁见智,毕竟在未有过硬的证据之前,仅凭感觉做出的直观判断,都无法言及确切。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柳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有溶洞、有暗流水系相通,是说得过去的,而磨盘大小的乌龟,碟大鳞片的鱼,就多少有夸张之嫌。

  水猴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代先民有鬼神崇拜的传统,在先秦典籍《山海经》里面,就可以看到满纸的怪诞灵异。至于最早的水猴传说,大约出自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幽明录》:“水蝹一名蝹童,一名水精,裸形人身,长三五升,大小不一,眼耳鼻舌唇皆具,头上戴一盆,受水三五尺,只得水勇猛,失水则无勇力。”蝹是传说中在地底下吃死人脑的怪物,水蝹则是蝹生活在水里的近亲。我小时候曾听父辈言,水猴的个子小小的,脸谱像人,身形又似猴,喜欢与人角力,一旦抱住人腿,就会死死缠住不放。而水猴在水里力大无比,体形比它大数倍的人也不是它的敌手,可一俟离开了水,水猴就会像一滩烂泥一样,任人宰割……

  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既喜欢听这种颇为刺激的故事,却又不免魄动心惊,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把恐慌完全消化掉。此后每到河里游泳,如果腿脚不慎碰到了水草,或与他人相触,往往都会惊恐万状地大叫,以为是遭到了水猴的袭击。正是长久地处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又经过各自添油加醋地传播,水猴的传说得以广泛流传于世。

  其实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也有水猴的传说,称之为“河童”。据说身形如猿猴,颜色青黑,手脚状似鸭蹼,在水中的动作极快,头顶有一圈像是刘海一样的毛发。故有些日本儿童为了避邪,特地蓄此发型,称为“河童发”。不过,不管是水猴还是河童,都没有目击者能够加以证实,虽然传播这一故事的人都说,见过水猴的人都已罹难了云云。由于缺乏证据证实,我认为水猴的传说最不靠谱,仅仅属于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

  至于柳江河里有蛇颈龙一类的水怪,听起来似乎荒诞不经,其实却是有来处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柳州日报》登载了一篇新闻,讲述当时看守铁桥的士兵,在铁桥中段执勤,看到铁桥下边的河水里有一只怪兽,由于水很浅,清幽见底,看得很清晰,是一只状如蛇颈龙一样的生物。士兵开枪射击,连打了数枪,都没有击中目标,水怪很快就潜入河道的深水部位不见了。此后,再也没有人见过类似的怪兽。

  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不反对别人有信仰,毕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尚有着太多的以现代科学还无法破解的谜团。不过,我也愿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些传说,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对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的兴趣。(陶琦)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