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食在柳州>正文

美味“沙堆”

A-A+2014年12月13日14:41柳州晚报评论

  说到“沙堆”,上了点年纪的柳州人都不会陌生。此乃昔日柳州常见的街头小食,每一家饮食店都有售。人们遇到时间匆忙,没有工夫停下来吃早餐,就买两个“沙堆”,用白纸捏住一角,且行且食。吃的时候,沙堆上的糖和油会慢慢把纸浸透,把手指头也染得油汪汪的,很多人吃完后,感觉意犹未尽,会忍不住把手指上的糖和油也吮得干干净净,人生中的一些关于美食的美好记忆,往往就是这样留存下来的。

  沙堆又名“沙壅”或“沙翁”,是典型的粤式点心,若是探求其历史,可以上溯至明代。岭南自古就是蔗糖的主产区,食糖得来廉宜,人们的口味也多嗜甜,很多小吃都是因糖而生,因甜而悦,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沙堆就是其中之一。最初,沙堆作为新年的应景食品,是岭南家家户户年前都要动手制作的年货。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曰:“以糯米粉杂白沙糖,入猪脂煎之,名沙壅。”明清时期的沙堆和今日略有不同,是在糯米粉里加糖,以猪油炸熟,有人登门贺年,便出以待客,作为点缀新年的小食点心。

  或许是嫌这种吃法不过瘾,后人又改成把炸好的糯米粉团,放在白糖里来回滚动,使其表面沾满了晶莹的糖粒。因另一种用糯米粉炸成的食品名为“煎堆”,两者形态有几分相似,有人觉得沙壅像是煎堆沾满了糖沙,故名“沙堆”。也有人觉得满是糖粒的沙壅,像是一位须发皆银的老叟,又称之为“沙翁”。总之,不同的名字背后,是不同的人对于这种食物形态的朴素描述,以及各自审美心理的独特呈现。到后来,人们觉得如此美味的小食只是过年才能吃到,未免浪费,遂发展成为大众的日常点心。就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香港,专售西点面包的饼屋里也有沙堆出售,想来嗜此物者众。各式精美的蛋糕 、泡芙,也未必比这种简单小食更来得吸引。

  做沙堆的关键,是糯米粉要经过发酵,如此经油炸熟之后,表面香酥,内里的芯却是绵软的,像是一块细腻弹牙的软糕。这是很见功力的一个环节,若是发酵掌控不好,沙堆的芯就会微具酸味,影响口感。炸好的沙堆每个有拳头大小,呈不规则状,趁热放到盛有白糖的碗里翻滚,使其均匀沾满白糖,就可以盛到屉盘里出售了。除了作为早餐,过去柳州的一些老人到了下午,也会踱到饮食店买回一两只沙堆,配一壶菊花茶,坐在金黄色的夕阳下,享用一顿简约的中式下午茶。那种安然淡泊的情境,有一种无欲无求的田园气息。

  出了岭南,沙堆为别地所无,大概是以前糖在别处稀贵,不舍得这样吃。昔日我带湖南的亲戚到柳州的街上吃早点,他们看到沙堆,就觉得这种吃法颇为奢侈。有此因由,沙堆也有着一种特定地域的饮食风致。  □青丝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