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波牛市行情,让我这个书呆子彻底领教了经济繁荣的魅力。“低头族”终日摆弄手机的主题活动,似乎一夜之间就多了项内容:看股市行情。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使我这样几乎对股票一无所知的人,也可在第一时间了解沪深两市的动态——因为无论红色还是绿色,都一定会有人在各种社交平台截屏发图,并配发欢呼或哀痛的表情。而这其中最令我感慨的事实是,在这些活跃的投资者中,有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在教学楼的电梯里,这样的对话也正变得寻常可见:“最近赚了还是赔了?”“别提了,感觉像是损失了好几百万。”
我对大学生炒股持一种很复杂的态度。一方面,大学的文化与环境,容许多元投资行为的存在,本身是个体自由日益受到尊重的体现。大学生首先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他们理性的经济活动当然应当受到尊重。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三尺讲台为职业的人,终究又觉得学校与课堂是神圣的空间,应全部奉献给纯粹的知识传授与精神交流。所以,每每看到有人在上课期间在社交平台分享和讨论股市信息,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惆怅。
也难怪,上课每天都有,但天知道多少年才能遇上一个牛市。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将炒股置于比学习稍微重要一点的位置,实在是理性的产物。再一点,也许真的是“时代不同了”,每个人都要接受“多元化”对“纯粹性”的破坏和解构,大学里的人也不例外。正如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那么教育也应当给“另类”留有更多的空间,这对于保守分子而言,固然不那么令人愉快,却也是一桩没什么悬念的逻辑公案。
问题来了:既然大学生钟情于炒股,于情于理都没什么不妥,那么,为何还要写这么一篇不讨人喜欢的文章呢?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理性和人情都无法渗透的领域:价值。我赞成波兰裔美国心理学家M. Rokeach在《人类价值的天性》一书中的观点,他将“价值”界定为一种内化于人心的评价体系,极其类似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道”——它在精神层面上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美丽的,以及什么是建设性的。价值无法在理性和情感层面被界定,却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一套逻辑自洽的评价标准。现代社会的运转有赖稳定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体系与机构也依其内化的稳定价值而维系社会的“有道”前行。在价值的层面上,大学以滋养健全人格和搭建知识体系为首要价值。除此之外的多元行为方式,当然也应兼容并蓄,却不应当扮演鸠占鹊巢的角色。也就是说,学生炒股既是权利,也是自由,但将上课的时间用于炒股,或因股市行情而破坏了学习的心绪与情致,就违反了大学的基本价值。
上述理由听上去有些强盗逻辑,但有些事似乎就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在受到理性和情感支配的同时,也需看到自己此时此地的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自由意志”,在更长远的价值脉络中看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除非以之为职业,否则,无论股市还是其他什么市,都不应当成为生活的主题,因为太多哲学家告诉我们,经济理性并不必然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尊重一个机构的价值,才能从中获得最终极的益处。
当然,在更大的图景中看,大学价值的摇晃和错乱,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而上课炒股及其在话语上的合理性,却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剖析的症候。其实,对“大学之道”存有混乱认知,又何止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的“知识分子”,实在应首先叩问自己的内心。(作者 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