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 陈颖 程姝雯 实习生 田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部署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确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增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
宁夏“80后”女孩陈晓燕返乡创业,借助电商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让家乡枸杞成为叫得响的品牌。
国务院首次对财政沉睡资金“限时”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资金沉睡再出狠招:对地区和部门结余资金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重点建设。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要加快预算执行,也可按规定用于其他急需领域。从2016年起,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较大的地区和部门,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规模。
有专家曾指出,目前全国的财政存量资金至少在3万亿元以上,结余资金占其中大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两会”期间也称,最极端的例子是,某地有项资金从1979年就开始结余,到现在仍未动用。
为什么拿到财政预算拨了款,钱却趴在账上花不出去?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向南都解释,这同目前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直接相关,一直以来,从未对财政资金支付明确时间限制和相应责任,上一年的钱没花完就结转到下一年,结转额度、期限也无要求,这就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倾向于做预算时多要钱,要来了却花不了。
施正文认为,国务院对财政存量资金“限时”和“限规模”,实则弥补了政策上的不明确。
施正文同时也提到,对资金沉睡“限时”、“限规模”的同时,还应提防地方和部门在此新规下突击花钱、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的问题。他建议,应尽快跟进制定预算支付标准,为地方和部门制定预算、财政支付提供准则,并重视跨年度预算平衡等方面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跟进。
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13次力挺创业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如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在返乡创业较为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等,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
梳理今年以来召开的1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可见,其中有13次都研究了支持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此次会议则对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的返乡创业,确定将从创业场所、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5个方面提供支持。
可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
会议确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返乡创业,要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要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可在返乡创业较为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和服务;还要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发展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网络创业;此外,还要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教授王艳茹认为,此前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控制较为严格,比较少见,允许返乡创业较为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将为创业者在初始投资期提供启动资金。
多数创业者仍称感受不到政策支持
事实上,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诸多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但共青团广东省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都,据此前对广东大学生创业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创业者仍称感受不到政策支持。
该工作人员认为,这与创业政策的“政出多门”和“落地难”直接相关,“每个部门都在制定各自系统内支持创业的政策,光省一级层面上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王艳茹也曾尝试对创业政策进行梳理盘点,但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到教育局,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查,也没能完整统计。“创业政策的最大不足就是各部门制定的政策缺乏统一衔接,在比较割裂的状态下,搜集难、落实就更难。”
她认为,在这种“政出多门”的现状下,各地亟须梳理国家以及地方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创业园区的服务人员在吃透政策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创业者给予指导和引导,否则再好的政策,也会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所以给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士兵返乡创业提供园区,硬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类政策指导、风险防控的咨询服务和指导。”王艳茹说。
消费金融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南都记者表示,新的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可以起到对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更好地创新业务模式,对这些没有覆盖到的群体进行服务,这也是从未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早在2009年,银监会公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4地各批准设立1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首批试点。2013年又新增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10个城市参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此外,根据CEPA相关安排,合格的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可在广东(含深圳)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扩大试点工作掌握“一地一家”的原则,加上2010年首批试点的4个城市,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达到16个。
曾刚表示,消费金融试点扩至全国,更多来看是金融开放的改革举措,从长期来看利用经济的增长拉动消费的增长,可以优化经济结构,原来那种投资占比太高,消费不足的局面可以得到缓解。但是也不宜高估它的作用,毕竟消费金融的主体是银行,而新的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主要是对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
会议中还指出,将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向消费者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规范经营、防范风险,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都是有所差异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有利于根据地方的情况来进行审批和准入,这样流程会比较短,审批的效率也会比较高,这也符合整个银监会整体的监管权限下放、简政放权的趋势,对整个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成立也有好处。”曾刚认为。
随着2013年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普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带动了各大机构纷纷涉足互联网领域的消费金融。例如阿里的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金融产品,正在颠覆传统的信用消费方式。
曾刚认为,引入更多的主体进来,比如百货商店、互联网平台等,这些主体对风险的认知和把控手段跟传统的银行并不同,例如阿里的“赊账消费”花呗,不一定有征信,其额度根据申请人网购活跃度等综合情况来确定,类似这样的业务模式就可以和银行的业务模式形成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据了解,目前我国征信系统是以央行征信系统基于信用卡还款记录、贷款还贷记录等债务数据建立的,仅覆盖了23.7%有债务数据的用户。还有更多无信用卡、无借贷记录的用户被排除在外。
“就目前征信体系所覆盖的人群大概是3亿左右,还有很多人都被排斥在征信体系之外,银行没有办法给这些人提供信贷,而这些人就是未来消费金融公司所服务的主体。”曾刚表示,消费金融公司是对现有银行的补充,能够使其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这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