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 专家建议家长掌握相关急救处理方法
中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2010 年,广州市意外伤害监测网络对47万余名7 岁以下儿童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48%。
暑假期间,由于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机会增加,幼儿意外发生的几率也比其他时段有所增加。专家认为,暑假过半,家长有必要掌握幼儿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安全度过剩下的假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关镜明介绍,在中国,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2000~2005年,我国0~14儿童因意外伤害所致的平均死亡率为20.1/10万人,占0~14儿童总死亡的19%。平均每年近50,000名儿童,平均每天有近150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中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
在广州,根据2010 年广州市意外伤害监测网络对47万余名7 岁以下儿童的监测数据,广州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48%,其中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66%,散居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11%,城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36%,农村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2%;集体儿童高于散居儿童,农村儿童高于城区儿童。
作为长期在儿科一线工作的专家,关镜明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很有必要掌握以下11种幼儿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抽搐、异物、骨折、灼伤、脑震荡、毒虫螫(咬)伤、鼻出血、食物中毒、创伤、犬咬伤、溺水。
11种幼儿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
1.抽搐
抽搐多发于3岁以下孩子,有抽搐病史的患儿,家中要备有体温表、退烧药、安定,避免过久的抽搐造成氧气无法进入肺内而导致身体缺氧,进而造成大脑缺氧后遗症。抽搐造成的影响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
干扰呼吸:
因抽搐导致呼吸无法正常进行,10分钟以上会导致缺氧危机。
处理方法:立即解开衣扣、衣领、被带采用物理降温;抽搐发作时要尽量保持头颈稍上仰的姿势,如能给予氧气是最好的;抽搐10分钟以上,可施予口对口人工呼吸,虽然很难把气吹进肺里,但多少会有帮助。
呼吸道阻塞:
全身抽搐时牙关紧闭,无法进行吞咽动作,会使口腔、咽喉处积满了唾液,造成呼吸道堵塞。
处理方法:切勿试图用手指扳开孩子的牙齿,以免被咬伤。可用外软内硬的物体伸入牙关即可,然后使孩子侧卧或俯卧,让唾液容易流出。
呕吐:
腹部及胃部很容易同时抽搐,所以胃内的食物会被挤压出来而呕吐。
处理方法:呕吐时将孩子的脸侧向一边或脸朝下,并使用毛巾类物品将口内的呕吐物尽量清理出来。
在施行人工呼吸时,一定要先确定孩子的口鼻腔内是通畅的,并无杂物存在。
2.异物
鼻腔异物:
常见的有豆类、谷类、棉球、纽扣、小玩具、纸团、果核等,或睡眠时有小昆虫侵入。
处理方法:可以用手按紧没有异物的鼻孔,做擤鼻动作;或用纸捻刺激鼻腔,打喷嚏将异物喷出。如无效即送医院用镊子或鼻异物钳将异物取出,也可用吸鼻器吸出。
外耳道异物:
常见的有沙砾、石子、草棍、谷物等,或睡眠时有小昆虫爬入。
处理方法:非动物性异物可用双氧水冲出、单脚跳、耵聍钩取出等方法;动物性异物可滴入乙醚、乙醇、麻油或酚甘油将虫子杀死后用钩取出;或用手电、灯光诱其自动爬出。
眼异物:
细小异物等进入眼结膜,会引起局部刺激、流泪及不适,当异物嵌入角膜时症状会更严重。
处理方法:切勿用手揉擦,立即滴眼药水将异物冲出,或翻开眼睑用冷开水冲洗,或用消毒棉球蘸生理盐水将异物拭去。
当异物嵌入角膜时,要用0.5%地卡因麻醉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然后用生理盐水棉棒擦去,必要时滴抗生素液。
咽异物:
鱼刺、碎骨类多见,常会嵌入扁桃体及其附近组织,引起咽喉部异物感、刺痛或吞咽困难。
处理方法:用镊子直接取出,勿轻易用饭团咽下,可能引起局部损伤。
喉部异物:
若是较小、尖锐的异物嵌入喉头,会引起呛咳、喘气、声音嘶哑或失声,有呼吸困难及紫绀;若异物过大,可梗阻发生窒息死亡。
处理方法:如是液体或油类的异物,应将孩子抱起,头低拍背,引起咳嗽反射,有助于将异物咳出。如是固体异物则立即送医院手术取出,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送医院途中,应将幼儿从背部向前抱,一手放在幼儿胸部,一手放在背部,作向前挤压的动作,以助幼儿呼吸和吐出异物。
3.骨折与脱位
闭合性骨折:
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或者指骨折断面与外界空气无直接或间接性贯通,骨折端未受细菌感染。
处理方法:可用木棍等做临时固定,以此减轻骨折活动引起的疼痛和骨折断端损伤周围神经、血管,防止休克并便于运送。
开放性骨折:
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损,骨折部位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骨折端污染,感染可能性大。
处理方法:立即用消毒巾或棉垫将创口加压包扎,既可止血,又可防止伤口再污染,然后再上夹板 固定,切忌1人或2人将下肢损伤患儿呈屈曲状抱起或抬起。
关节脱位:
多见于肩关节、肘关节脱位和桡骨头半脱位。
处理方法:立即用三角巾适当固定后送医院,争取及早复位。肩关节、肘关节复位后应在屈肘位用三角巾悬吊或用石膏固定。
4.灼伤
灼伤是指高温物质(开水、热汤、热油、蒸汽等)、火焰、腐蚀性化学物质或放射线所引起的皮肤和组织损伤,以烧伤、烫伤为多见。
处理方法:立即用大量流动冷水冲淋,并脱去衣服;强酸强碱灼伤,立即脱去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20分钟以上。用清洁床单包裹创面并送医院处理;创面较小的灼伤,可先用肥皂水将灼伤部位冲洗干净,再将患部浸入冷开水中30分钟止痛。在身体易摩擦和碰擦部位,用消毒纱布包扎。
5.脑震荡
幼儿头部受外力损伤后容易发生脑震荡。受伤后立即出现暂时性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轻者仅意识恍惚,重者可意识丧失;出现轻度休克、缓脉、面色苍白、躁动、恶心呕吐或晕眩等,甚至可能长久失去知觉,并发脑水肿、脑出血。
处理方法:要跟踪观察至少6小时,发现有呕吐、颅道出血等情况随时就医。轻者卧床休息1~2天;重者须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6.毒虫螫(咬)伤
毒虫螫(咬)伤以面部、四肢暴露部位为主,被螫(咬)后由于虫的毒素侵入,引起变态反应,局部组织红肿明显,疼痛剧烈;严重者可并发广泛的荨麻疹或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可惊厥、休克;被螫(咬)处接近颈、喉部时可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局部处理:就地用肥皂水清洗。昆虫:用氨水、清凉油冷敷;蜈蚣:用雄黄、明矾外敷,普鲁卡因局封;蜜蜂、蝎子:先拔除毒刺,用氨水、苏打水洗涤伤口。
7.创伤
简单性创伤:
如表皮擦伤、挫伤、切割伤、刺伤、裂伤。
处理方法:
检查伤口大小、深度、污染、异物,及时用冷开水或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去除异物。
用双氧水、碘伏消毒,并用创可贴、胶布包扎。若伤口深、大、出血较多、创面不齐或头、面、手部有切割伤,应马上将患儿送医院进行清创缝合处理。 创面小而深,易有污物带入,清创后同时使用抗生素及破伤风类疫苗。
复杂性创伤:及时送医院。在送医院过程中,注意安全,减少肢体移动,创面要包裹,止血防止污染。
闭合性创伤:早期冷敷,最好冰敷,减轻出血和水肿,72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8.犬咬伤
当被犬攻击时,易致撕裂伤,创面大,可伤及血管、肌肉及肌腱、神经等,出血多,伤口不整齐。
处理方法:
普通犬咬伤:立即挤血,用20%肥皂水冲洗,再用3%双氧水冲洗,然后用碘伏消毒,创口敞开,到医院处理。注射狂犬疫苗(24小时内注射)和破伤风抗毒素。
狂犬病动物咬伤(猫、苍雏):立即局部挤压,向创口外将血挤出后用肥皂水或双氧 水冲洗,继用浓硫酸或石碳酸烧灼,再用无水乙醚中和腐蚀剂,扩创,伤口严禁缝合,到传染病医院救治。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
9.溺水
溺水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包括失足落水或掉入水缸、粪坑,也是游泳中最严重的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清除口鼻中的淤泥、呕吐物等,并松懈衣领、裤带,拉出舌,使其呼吸道通畅,然后将患儿头部下垂、腹部置于急救者肩部,头足下垂,快速奔跑,借体位及重力作用使呼吸道及胃内水倒出。 如达到心肺复苏术指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10.鼻出血
幼儿鼻出血常因鼻外伤引起,但全身性疾病,如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等也会引起鼻出血,可致贫血。
处理方法: 立即将幼儿抱起呈半卧位,取消毒棉球擦去流出的血液,再用1%麻黄素或0.05%肾上腺素的消毒棉球,填入出血的鼻腔,同时压迫出血侧的鼻翼5~10分钟,在头颈部、鼻根部冷敷。数分钟后血止取出棉球。如止血无效应立即将患儿送医院。
11.食物中毒
主要指误食含毒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包括: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处理方法:催吐、导泻、补液、纠酸、透析、血浆置换、抗休克、控制感染。 (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 茹志娜、余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