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二台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该片记录了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中国老师,在英国汉普郡公立博杭特中学特设的50人“中国实验班”上,开展为期一个月中式教学的全过程。
片中,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的频繁过招,很快引发网上热议,一场关于中英两种教学方式的大讨论,也随之拉开序幕。对此,参与这次实验的英国学生怎么看?
8月8日凌晨,南都记者采访到了英国博杭特中学的几名同学,并就几大热点话题进行独家对话。
“中式教学强调进取,有时过了头”
南都:请你说说纪录片……
Ciara Macdonald(纪录片当中的女孩之一,博杭特中学9年级女生): Nooooo cooommmeeennntttttt。(没有评价)
南都:中式教育每日上课时间是12小时,相较英式教育长了很多,会不适应吗?
Max Sternson(博杭特中学男生):早就听说中国老师比英国老师严厉得多了,他们也确实这么干了。每天上12小时课,老师也要崩溃了吧?而且,1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多了。
南都:中国老师的授课方式如何?
Millie Knight(博杭特中学8年级女生):我觉得只有老师讲的授课方式太无趣了,我更喜欢自由的课堂讨论。我觉得在中式课堂上很难学到东西。
南都:中国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吗?
Conner Hall(片中男孩,博杭特中学9年级男生):一般英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但中式教育是好几倍吧。我觉得中国式教育强调进取,但有时又过了头。
“我们不觉得在课堂走动是多大的事”
南都: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纪律,例如有女生上课讲话而被叫出去罚站,你认为这样的方式奏效吗?英国老师平时是怎样维持课堂秩序的?
Conner Hall(片中男孩,博杭特中学9年级男生):索菲亚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出去罚站,如果换做是我的话,会觉得自己很受冒犯。在我们的课堂里,虽然老师也规定了不要随意讲话和走动,但实际上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大家也不觉得起来走动是多么大不了的事。再比如,乔希在课堂上沏茶的行为,我认为他只是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
Max Sternson(博杭特中学 男生):说实话,在我看来,孩子们并不是有意要去搞砸现场,他们不过是希望在镜头前表现自己营造出的滑稽、有趣的场面而已。但不管怎么说,作为老师,都应该要努力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保持兴趣。然而,中国学校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没有达到孩子们的期待。比如我就一直不能理解在课上教授中文谚语,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中英两种教育方法中,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老师强调集体意识,整齐划一。英国学校里也并非没有纪律和规矩,例如在学校中恃强欺弱是很严重的事情,一旦发现会被学校予以口头惩戒。
“我百分之百选英式体育课”
南都:中式和英式的体育课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
Millie Knight(博杭特中学8年级女生):真是太不同了,我觉得中国老师非常严厉,而我们同学的表现也很差劲。在英国从没有早操的说法,体育课是我们唯一的锻炼机会。中式体育课的竞争意味太浓烈了。如果两种体育课可以让我自己来选择的话,我百分之百会选择英式的。
南都:如果让你分别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中国式教育和英国式教育,你会选哪三个?
Conner Hall:中国学校:严厉(Harsh)、冷酷(Brutal)、循循善诱(Seductive);英国学校:轻松(Relaxed)、无忧无虑(Carefree)、严厉(Harsh)。
南都:请你猜测一下比赛结果,中国学校会赢吗?
Conner Hall:我猜中国学校很难会赢,因为每天四小时的家庭作业,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Millie Knight:最终对决结果如何,还得看后面两集才能见分晓。
俄籍教师:英国孩子生活得太自由了
Tatiana Kantorovitch(Townley语法学校钢琴老师)
与片中的杨君老师相识已有十多年,BBC纪录片里的每个场景都令她印象深刻。来自俄罗斯,现在英国教书定居。虽然只去过一次中国,但自称对中国教育制度还算熟悉。
南都:怎么看待中国老师管理班级的方式?
Tatiana Kantorovitch:中西方在这一点上很不同。中国老师确实很严格,很多英国孩子可能永远难以接受这种中式“规范”,因为他们生活得太自由了。我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学生摆出“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好玩”之类的借口,这让我很无奈。所以我完全认同,在教学的开始就是要讲纪律、立规矩。
南都:怎么评价此次实验?
Tatiana Kantorovitch:这项实验最好的地方在于可以让英国孩子开始思考,如果想要拔尖,就必须要努力学习。与此同时,这个项目还教授给孩子们西方社会普遍丢失的尊重意识。中式教育体系和前苏联十分相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处于梯级前列的原因。
南都:您认为博杭特学校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沿用中国式教学方法吗?
Tatiana Kantorovitch:不太乐观。家长们总是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的。但一部分孩子应该会从中得到一些积极的帮助。我相信任何短期内的接触和了解,都是在为以后长期的学习做铺垫。
采写:南都即时新闻组实习记者 卫佳铭
统筹:王佳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