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青藏高原,格桑花儿开得正旺。
海拔3000余米的雪山下,西藏自治区林芝中学传来琅琅书声。教室的中央站着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干练豪爽的性格,颇具“女汉子”的行为方式,让人很难猜得到,她却是岭南著名高等学府中山大学的“女神”。
在她的身上闪耀的光环很多:有人叫她“学霸”,因为她可以说多门外语,自主研发了国家专利,大学4年完成管理学双专业学习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有人叫她“女神”,因为她是王老吉凉茶的形象大使;也有人叫她“创业精英”,因为她是“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全国冠军,19岁就成立了自己的企业,20岁时作为广州市唯一90后青年创业指导讲师,在当地各高校给同龄大学生讲课…
然而,眼前的她只是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的青年志愿者。
朱鸣华在林芝为孩子们上课。本人供图
丢下公司奔西藏
“公益是我的一种习惯”
这位女教师叫朱鸣华。这些标签似乎都与“去西藏做一名志愿者”这一选择极不协调。“我感觉做公益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在被问及为何要到西藏时,她的回答很干脆。据介绍,朱鸣华1991年出生于大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其父是一名警察,母亲是教师。“从小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缺吃缺穿,都爱给他们分享我所拥有的这些。但我正式做志愿活动是从初三开始的。”她说,在大学时期,每年坚持完成300小时以上的志愿活动,在正式去西藏的前两年就下定了这个决心。“中山大学恰好有这个项目,做一年的志愿者还给我们保留学籍。”
2014年,朱鸣华大三保研后毫不犹豫地决定放下正在发展阶段的公司。据了解,她所创办的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在创业之初曾得到7天连锁等知名企业的融资。“我支教这段时间基本是遥控指挥,团队还在运行。”在西藏,朱鸣华的主要工作是教授林芝中学7年级的政治课和八年级的地理课。
“刚去主要是高原反应导致身体难受,生活上也不习惯。”但这些对于她来讲都不算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些孩子们跟我曾经培训的中山大学附中的学生不一样,课堂纪律涣散,同一班学生年龄差距大。”朱鸣华称,这些对于师生互动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达到“教学相长” ,朱鸣华为所在学校创立了第一本校刊。校刊是老师和学生们抒发心声的平台,更是家长和外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有一个学生就因为自己的作文被刊登在这上面,从那之后学习态度彻底改变了。”
向着最艰苦的地方
“中秋节孩子们都给我塞月饼”
人生总有很多始料不及。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的那场地震波及我国西藏等地区。大地震发生时,朱鸣华刚做了巡回演讲在返回林芝的途中。来不及休整,她便作为首批前方记者,向着西藏辖区内地震重灾区全速进发。当历经近20小时的汽车奔波与负重徒步,进入重灾区定日县绒辖乡时,朱鸣华愣住了!眼前尽是坍塌的面目全非的房屋与围成几个圈子坐在地上呆滞垂泪的乡亲们。这满目疮痍之中,她甚至找不到还能超过半米的残留建筑,而唯一伫立在废墟中仍未倒塌的,是一块椭圆的巨石,上面写着四个红色的大字——精忠报国。这是涅鲁桥边防工作站的站碑,可工作站也已经被震得粉碎。
尽管余震不断,连自己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朱鸣华在前方发回一条条稿件,用文字、图片与视频,向灾区外的群众们传达着最新的消息。灾情逐渐稳定后,乡里的小学开始复课,朱鸣华的灾区工作又多了两样:教师和炊事员。由于学校在震后工作人员不齐全,原本的11名教师只有5位在岗,却要承担6个年级的全部教学任务。朱鸣华又为高年级的孩子教起了语文、科学和活动课。
“我觉得我现在就是十足的‘女汉子’,心理上成熟多了。”在讲述和藏区农牧民的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朱鸣华最终流露出女孩子天生的细腻。她说,刚去林芝那年的中秋,学校特意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了月饼,但是老师没有。月饼分发下去之后,学生们纷纷把手中的月饼往她手里塞。“那一节课,我彻底感动了,我意识到我融入了这片土地。”课余时间,朱鸣华和孩子们的家长以及当地的农牧民也交往甚广。“我感觉这里不再荒芜、陌生,这里和我们东北没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