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平均工资”的差距该怎么看
近期,各地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区、市)公布了2014年的平均工资。在这20个省份中,北京的平均工资最高。其中,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目前全国唯一突破10万元大关的地区。(中新网6月16日)
尽管“平均工资”频遭网民“吐槽”,但由于它既与社保等民生问题挂钩,又是经济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即使频遭“吐槽”也要关注。事实上,每次公布的“平均工资”都隐含着丰富信息,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依据媒体披露的平均工资数据,至少能看出两大差距。
一大差距是不同省份之间的平均工资数据相差很大,如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河南省的2.4倍。另一种差距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相差很大,以北京市为例,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左右。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不同岗位平均工资数据差距甚大,无论是分区域看,还是分行业看,最高与最低之间都相差数倍。那么,可比较的各种“平均工资”之间差距为何这么大,这种差距又是怎么形成的?
平均工资比较高的省份,一般都集中了大量公共资源,再加上地理优势,因此会吸引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优势产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自然上涨就比较快。而平均工资比较低的省份,由于劳动力较多,人均工资就难以较快上涨;由于公共资源较少,地理优势不够明显,对人才、技术、资金等的吸引力就相对较弱,自然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北京与河南平均工资相差较大,就有这些原因。
不同省份平均工资的差距大,历史原因是各省份的人口规模、教育程度、公共资源、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现实原因则是,国家层面在公共资源、政策、资金等调配方面,对落后省份倾斜度不够;另外,某些落后省份自身也缺乏改革勇气和智慧。
城镇非私营单位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差距大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城镇非私营单位要么是旱涝保收的单位如政府机关,要么是高薪单位如外资企业,要么是垄断单位。
而城镇私营单位主要是指民企、私企,这类单位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实力有限,再加上这类单位管理多不规范,职工权益缺乏保障,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必然相对较低。可见,要想缩小城镇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差距,首先是给私营单位公平的发展机会,其次要充分地保障职工权益。
虽说各种“平均工资”之间永远会存在差距,但差距应该处于合理区间,否则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工资高的省份、单位、岗位。如此,发达省份与好的单位就会发展得更快,而落后省份与一般单位的发展就会更慢,这会让我们的经济与居民收入越来越失衡。
尽管平均工资差距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缩小差距离不开这几点:一是国家公共政策、资金等要向落后省份大幅倾斜;二是给予私营单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多支持;三是尽快制定“工资条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全覆盖以保障职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