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教育频道>文化聚焦>正文

化私为公众乐乐 关注公办博物馆的民间捐赠

A-A+2015年6月18日广西日报评论

  6月13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一场特殊的仪式在广西博物馆举行

  1 真心献宝期待美美与共

  著名书画篆刻家马万里先生的后人将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示范画稿、诗抄书法及马万里之女、当代著名画家马慧先女士的画作共计31件作品,无偿捐赠给广西博物馆……这已经不是马氏家族第一次捐赠了,2014年4月,马慧先委托其二子马腾蛟、马鸣岐捐赠100枚马万里藏印及8幅名家题跋的印拓立轴,成为近年来广西博物馆收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笔民间捐赠。

市民在认真观看马慧先画展。

  “这些作品放在博物馆里,才能得到最好的保存,最好的利用。”马腾蛟谈到此次捐赠的初衷时说。马万里是江苏人,曾任广西文史馆副馆长,与广西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早在上世纪,马万里就亲自向广西博物馆捐赠了作品,还致函友人,动员他们捐赠。“‘献之政府,归为国有加以保护,流芳百世岂不妙哉’,我们一直秉承马万里先生的精神,此次捐赠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马万里的艺术人生”。马腾蛟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捐赠文化遗产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民间收藏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者将自己的“心头好”无偿捐赠给博物馆。据广西博物馆副馆长韦江介绍,广西博物馆馆藏书画中有上千件藏品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其中包括韵味十足的水墨山水图轴、抒情写意的花鸟画、小巧雅致的扇面以及遒劲有力的书法等。博物馆会与每一位捐赠者签订协议,并对藏品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以发挥藏品的最大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捐赠是双方面的。首先是捐赠者想捐,二是博物馆想收,然后达成共同的意愿,这是自愿捐赠最重要的基础。”韦江说:“我们必须要了解捐赠者的需求,对方主动提出捐赠,在经济方面的需求是不大的,而是注重精神方面的回报。那么我们理所当然在这方面制定好鼓励的措施,比如为大宗的捐赠建立专管、专库,开展研究保护和宣传传播,让捐赠者感受到自己捐赠的藏品在博物馆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力,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让民众感受到博物馆是文物藏品最好的归宿。”

  2 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

  2010年5月,广西民族博物馆产生了举办一场小规模“怀旧展览”的创意,提醒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就在我身边”。当“追寻老物件”启事在媒体刊出后,全区各地群众捐献老物件的热情出乎工作人员意料。2011年春节,“百姓寻常物,历史深辙痕——昨日时光百年老物件展”在该馆开展,这一展览持续了3年多,共收到7000多件捐赠品。在每一个展品的说明标牌上,都有捐献者的名字,不少市民参观后表示,“老物件”让他们重温往昔,感触颇多。

  “随着人们对‘文物’概念认知的提升,近年来博物馆收到的捐赠量也在逐年提高。”广西博物馆保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历史意义的“老物件”、反映时代特征的当代艺术品都是博物馆收藏的对象。该馆每年收到近百件民间捐赠文物,大多为纸质文物,其中包括历代书画、票据等。“一般私人收藏者保存此类文物的条件有限,博物馆专业的保管,好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所以他们更愿意将藏品捐献给博物馆。”

  据了解,目前我国公办博物馆藏品的来源途径有考古发掘、购买、社会征集、接收国家机关移交的走私非法文物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家政策限制,新出土文物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而民间流散的文物虽然数量众多,但受到国家财政投入的制约,博物馆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经费来征集藏品。公办博物馆是对公众开放非营利的永久机构,社会捐赠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补充。民间无偿捐赠的行为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通过展示提升了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后人得以欣赏和研究。

  3 文化传承不能用钱来衡量

  民间捐赠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捐赠文物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捐赠者中不乏名人名家,而更多的是寻常百姓。业内人士强调,捐赠其实是建立在“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这一社会共识之上的。文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最终不属于某个人,而是社会共同的财富。国有博物馆的永久性,决定了其所收藏文物可以得到永久性的保护,传承久远,在保管条件、专业人员以及受众面具有优势。当这个共识建立了,私人收藏自然会向博物馆流动。

  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关于民间捐赠的法律法规,各地的私人文物艺术品捐赠制度不尽相同,亟待完善。那么如何保障捐赠双方的合法权益呢?

  广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馆接受捐赠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以遵循《文物保护法》为基础,首先要明确捐赠者是否完全出于自愿;其次,了解文物的来源,组织专家鉴定会对文物进行价值评判。然后开具一式两份的收据,将捐赠文物登记入库。如果捐赠者有其他特殊要求,则必须在捐赠协议中具体明确……至此,相关文物的所有权就发生了改变,成为“国家财产”,而捐赠者及其直系亲属履行相关程序,享有随时查阅捐赠品的权力。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文物安全的前提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民间捐赠者是本着“独乐不如众乐”的情怀进行无偿捐赠,对于那些真心献宝的藏家而言,他们看重的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受赠的机构如何对待自己的藏品。但也有部分藏家还是从利益得失上权衡自己的捐赠行为。真正从文化传承这个层面考虑捐赠的人并不多。对于捐赠本身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整个社会还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运营总监:韦 锋

新闻总监:韦敬鹏

美术总监:陈 煜

新闻热线:18277195168

投稿邮箱:gxguilong@sina.cn

监督邮箱:1582012345@qq.com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免责声明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