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的吴善柳今年在该校参加高考,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现被清华大学录取。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曾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但连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都没有去读。网友称他是“高考专业户”,并指责这样做会导致另一名考生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7月18日《南国早报》)
在谈论金钱的因素之前,我们其实还可以谈谈别的,比如说,吴先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愉悦,而他仅仅是因为喜欢享受这一过程而沉溺于此,年年参考,年年中榜,年年复读,乐此不疲。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以常理讲,这种可能性又微乎其微,毕竟,30多岁的大男人,只知道埋头考试,生活所需从何而来?若是啃老,其父母岂能无有怨言?其家庭岂能无有矛盾?
绝大多数人参加高考在乎的是结果,即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但吴善柳先生在乎的显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为从结果来看,他曾被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诸多名校录取过,这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得到了入名校的机会,却不去就读,如果吴善柳先生不存在认识障碍的话,那么,在此过程中,对他产生最大吸引力的,显然不是就读名校的机会,而是别的什么东西。或者说,“考霸”算的是另一笔账,即经济账——重视过程的吴先生看重的其实也是结果,只是此结果非彼结果,即,不是考上哪个大学,而是得到多少来自政府与中学的金钱奖励。
吴善柳这样的以考为业者,只要其行为不违反现行法律,即使其客观上存在“导致另一名考生失去就读名校机会”的可能性,即使其行为背后是赤裸裸的金钱驱动,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一现象背后所折射的,仍然是社会的进步。因为,从吴善柳的经历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进步之处: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高考,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如果一次的努力没能进入心仪的高校,你还可以再来一次、两次,甚至N次;考上之后去不去读,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说这一现象背后存在不合情理之处,或者说折射出某些领域的畸形之处,那也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考试结果不重教育过程的应试教育导致的畸形,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这一现象中得到了放大,甚至被放大到涂抹了一层荒诞色彩。
如果没有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就不会有对考上名校者的过度奖励,没有高额奖金的刺激,就不会有吴善柳现象的出现。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荒诞的行为与高考移民、替考、高科技作弊、变相体育加分等在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利益驱动下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畸瘤。破除这一畸瘤,无疑有赖于高考制度的改革,舍此之外,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