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讯(记者 梁剑 杨亚 见习记者 廖雪萍)近日,央视曝光不少手机的预装软件“偷”流量,本报也接到不少市民的类似投诉:自己不使用上网业务,却连连被“偷”流量;300元买个山寨机,点了点软件用掉了400多元流量费。一些手机中特别是运营商定制机中的预装软件不仅吞噬流量,个别软件甚至无法关闭和删除。
11月1日,工信部发出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要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市民期待着这一新规能尽快“落地”,让手机用户的消费账单清清楚楚。
市民手机流量莫名“消失”
近日,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曝光手机预装软件“偷”流量事件,一些智能手机用户并未进行手机操作,可是流量却莫名“消失”。经过专家检测,原来是一些手机特别是运营商定制机中的预装软件在“偷”流量。
桂林市不少市民打进本报热线,称自己的手机流量也“溜”得很奇怪。
小杨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手机里除了常用的应用程序之外,还有20多个不知名的预装软件,比如阅读器、资讯台等等。他最初觉得这些软件没有什么大影响,平时不用就行了。但让他苦恼的是,这台手机的流量跑得极快,100M流量不知不觉就没了。
小杨手机上还时不时弹出一些恶意广告,“什么都没点,不知道从哪里弹出来的广告?”他用监测软件监测,发现手机在未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仍有近10来个软件在运行。小杨想删掉其中一些软件,可无法删除。他到网上查询,得知可通过刷机获得手机的root权限,删除预装软件。但手机售后服务人员却告知,刷机后不能再享受三包政策。
秦先生也有类似遭遇。今年上半年,他花300元购买了一部手机,手机被装了名目繁多的软件,平时根本用不上。有一次,他不小心点到其中一个资讯软件,没用几分钟就关闭了。可他到营业厅查询,发现流量费竟然达400多元。无奈,他停掉了自己的网络。
此外,桂林市消协也多次接到类似投诉。市民邓先生反映,他使用新手机后,话费消耗得特别快,查看话费清单后,他发现自己的手机竟然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自动拨打一159开头的号码。专业维修人士告诉他,邓先生的手机被预装了“病毒”软件,导致话费激增。
预装软件成为众矢之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手机中被预装大量软件已成为常态,无论是年轻人使用的智能机,还是普通的非智能手机,这些预装软件成为了用户们的质疑焦点。
11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桂林中山中路上一家中国联通手机专卖店,挑选了一款三星手机,打开操作菜单,各种软件程序已经将屏幕填得满满的。“这些软件是出厂时就自带的,像沃商店等一些软件是肯定删不了的,只能卸载更新。”
当天下午,记者还走访了中山路上的中国电信手机卖场、中国移动手机卖场,记者发现一些手机程序软件,如自带的浏览器、电子邮件、音乐播放器、掌上营业厅等,最多只能停止更新,确实不能被彻底卸载。销售人员说,如通过破解系统等方式将这些软件卸载,即使在保修期内,也将不再享受保修。
这些运营商定制机上无法卸载的预装软件,用户很担心其会影响自己的上网流量。对此,记者采访了市内的通信运营商。
中国移动桂林分公司相关人士称,对于移动公司定制机预置的软件,是依照工信部《移动电话机定制管理规定》执行的,该规定对定制话机预置软件有着具体的要求,他们也采取了很多举措来帮助消费者正确使用和防范流量耗费等情况。
对于11月1日工信部下发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该相关人士称公司将严格执行,所售移动智能终端必须有工信部核准的入网许可证,才可以在移动公司进行销售。
中国电信桂林分公司则称,一些手机软件被预装且不能卸载,违背预装初衷,作为通信运营商,坚决反对任何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他们表示支持工信部出台的有关对智能手机预装软件实施监管的政策。
中国联通桂林分公司接到记者采访要求后,截至昨晚还未予回应。
新规出台如何卡住“关口”
很多消费者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手机用户应该享有完全的控制权,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安装和卸载软件。
11月1日,工信部推出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要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同时,这一规定要求手机厂商不得安装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的软件,给用户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
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市约有400万手机用户,新规的实施,从源头上堵住了“霸王”软件的植入渠道,市民们更期待,通信运营商也应该为消费者把好流量和话费消费“关口”。
桂林市工信委信息化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由工信部发布后,尚未收到实施细则。但他表示,既然工信部已经发布相关规定,他们接下来会与三大运营商和其他相关单位一起协调相关事宜,指导具体工作,促进该文件要求得到落实。
此外,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如果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除了向消协等部门投诉外,也可向他们反映,他们会协助解决问题。
专家支招防软件“偷吃”
除了相关部门的努力外,消费者自身如何避免手机流量“偷跑”?记者采访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副主任唐成华。
唐成华说,目前许多手机在出售前,生产厂商、手机代理商、销售商就预装了很多软件,其中可能有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含有非法插件会“偷吃”流量。这些非法插件,只要你开机,它就在后台吃流量。同时,一些预装的应用软件同样也“偷吃”流量,这是由于其初始设置一般都是自动连接网络和更新的,不仅如此,部分地图、邮件、天气预报、输入法、日历、游戏等应用程序均会自动更新,占用消费者流量。
“实际上,手机和电脑一样,只要你一开机,一些‘流氓软件’就开始运行。有些用户手机上有一个预装的浏览器,关掉了之后它在后台继续跑,一天之内消耗了很多流量。”唐成华介绍,用户可以下载相关软件,把‘流氓软件’‘拉黑’或阻止它的运行,就可以避免它‘偷吃’流量。或者,用户可在手机里装上流量监控软件,手机的流量是否超过了,是否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让自己心里有个底。
此外,专业维修人员还提醒,消费者想要避免手机软件吃流量,最好不要买一些杂牌或山寨机。另外在网上下载手机软件时,也应该谨慎选择。用户买回手机之后,最好安装一个查杀病毒的软件,能有效防止一些恶意扣费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