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黄静)近日,微博上流传的一组反映南宁近20年岁月变迁的新老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并引来众多关注和转载。很多老南宁直言“看着想哭”,不少外地人看到后也纷纷点赞,大呼“变化真大”!日前,记者走进广西艺术学院,见到了发布该组照片的“博主”杨毅璞。
- 新民立交桥底民族大道新旧对比。
- 新民立交桥底民族大道新旧对比。
- 新华街水塔脚新旧对比。
- 新华街水塔脚新旧对比。
- 南宁百货大楼北楼(新)与旧南楼。
- 南宁百货大楼北楼(新)与旧南楼。
- 邕江大桥新旧对比。
- 邕江大桥新旧对比。
杨毅璞,山西人,是广西艺术学院2011级美术史学理论研究研究生。将于今年6月毕业离开南宁的他告诉记者,4月28日,他在某网站偶然看到一个名为《南宁人必看的老照片,见证南宁历史的变迁》的帖子,立即对帖子中发布的众多有关南宁的老照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天下午,他就骑着自行车,开始四处寻找老照片中的具体地点。于是,在民族大道、邕江大桥、新华街和新民立交等地,都出现了杨毅璞的身影。他比对着手机中老照片的画面,反复取位,尽量选取同一个角度,拍下一张又一张新照片……遗憾的是,一整个下午,他只找到了6个点。
杨毅璞说,出乎意料的是,当晚他把这组照片放上微博之后,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转载。“一转眼3年过去,我马上就要毕业离开南宁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来。现在,南宁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不是南宁人,但我像很多老南宁一样深爱着这片土地,我喜欢这里的绿”。(旧照片均为资料照片,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是南宁人,但我喜欢这里的绿”
2011年,杨毅璞考上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首次来到南宁。“我第一次来广西是5年前的事了,那时是去桂林旅游”。
杨毅璞说,从小在西北城市长大的他,自从接触了南宁的饮食和文化后,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这里的方言温和婉转,城市包容度很好,人们的性格也很温和,不像西北人,说话直来直去。我很喜欢吃南宁的生榨粉,它跟北方的面食完全是不同的味道”。
每逢周末,杨毅璞都不会宅在宿舍里,而是跟许多摄影发烧友骑车到南宁周边县区“踏青”。“我有一张南宁地图,只要到过的地方,都会在上面做个标记。现在,这张地图已基本标满了标记,对南宁,我早已‘了如指掌’”。
杨毅璞告诉记者,每次“踏青”回来,他都会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然后给每张照片配上说明,装订成册。“这是我给自己留下的一份大礼,它就是我眼中的‘广西影像’。将来离开南宁,想念这座城市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
采访中,记者随手翻阅杨毅璞3年来拍摄的照片发现,其镜头收录范围极广,风土人情样样俱全。杨毅璞说,他把这些照片分为“南宁希望”和“南宁瞬间”两大主题。在这些照片中,每一张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研二时,我就已经拍下大约4万张照片,到现在,应该有5万多6万张了吧。”杨毅璞笑着说。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数码相机如此普及的今天,杨毅璞仍然在坚持使用着传统的胶卷相机!在他的桌面上,整齐摆放着其9件“宝贝”——7台传统胶卷相机和2台单反数码相机。说起自己的相机,杨毅璞如数家珍,“这台是海鸥相机,这台是徕卡相机,那台是奥林巴斯的……它们都是我来南宁之后才在网上淘回来的,其中几台早就停产了”。
杨毅璞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他每周都会用完2卷胶卷,冲印大约60张照片;现在,他把这个数量控制在每周一卷胶卷左右。“因为买胶卷和冲印照片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现在在南宁冲印照片也是个难题,几乎所有照相馆都不能冲洗胶卷了。为了能顺利冲印照片,我只能每月把胶卷寄到上海去冲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