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胡铁军 姜锋)临桂县男子张某在1998年杀人后被鉴定患有精神病且在发病期,被家人关进一个铁笼子已有16年。现在,当地民政部门将张某从铁笼中放出来,并送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治疗。而在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精神病患者潘如升发病时砍死祖父,寡母孤儿生活困难。在得到良庆区残联帮助后,潘如升被送到那马精神病院,接受住院治疗。同样是较重的精神病患者,经本报报道后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救助。那么,精神病患者获得救助难不难?政府救助幅度有多大?
现状 无力医治 病人被关铁笼子
黄秀开是潘如升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病操心了10多年,如今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今年31岁的潘如升,自幼丧父,后来又精神失常,与病母、祖父相依为命,靠低保维持生活。去年,潘如升发病时砍死了祖父,虽被免刑责,但需接受强制医疗,高昂的治疗费用令黄秀开放弃了为病儿治病的想法。
媒体介入后,良庆区残联提供帮助,将潘如升送入那马精神病院。4月24日,黄秀开还在忙着补办各种证明和手续。她说,儿子在医院里很好,有人照顾衣食无忧。残联告诉她,潘如升得到的资助是有名额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包完。
在此之前,潘如升能得到的救助有多少?黄秀开说,家公去世前他们一家3口的低保是每月280元,儿子去医院看病有新农合报销,到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可以报40%,到那马精神病院则能报80%。此外,逢年过节,有关部门会送一些棉被和粮油等物资。
在那马精神病院,即便是自己支付的20%医药费,每个月也要700多元。显然,患病的黄秀开无能为力,好在如今残联出面,为她解决了难题。而在她居住的村子,除了潘如升,还有4名精神病患者,他们仍然面临困境。其中一名20多岁的病人,被家人关在离家200多米外的小黑屋里,不给出来。家属说,这也是没办法,放出来怕伤人,送医院医疗费太高又住不起,只能委屈孩子了。
残联 名额有限 救助如杯水车薪
潘如升所获得的名额,是怎么回事呢?南宁市残联康复科的张科长告诉南国早报记者,针对精神病患者,残联能够提供的救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免费服药救助;二是住院医疗救助。免费服药救助的金额是每年600元,由政府拨款到定点精神病院,患者申请并获得救助后,到医院免费拿药,签个字就行了。而住院医疗救助则是每年4000元,勉强够一个疗程3个月的治疗费用。但如果患者出院后再次发病,必须重新申请。两种救助的指标名额都是根据人口比例制定,就整个南宁市而言,免费服药救助名额是3000个,住院医疗救助名额只有120个,这些名额被分到各个县级残联。
张科长说,南宁市的精神病患者数量庞大,且各个部门的统计标准和口径不一,多的说有7万多人,按残联统计是2万多人。但即便是按照2万名患者来计,120个名额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卫生部门 医疗保障 各地尝试新做法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疾控处有关负责人卢贵基说,外界对精神病患者多有歧视和误解,其实应该用平常心看待。“精神疾病就是一种病,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服药。”卢贵基说,只要坚持服药,病人就跟正常人没什么分别。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疾病患者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确保长期服药。
目前,卫生部门对于精神病人的救助,主要是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卢贵基说,国家已经把精神分裂症等6种严重精神疾病列入新农合的重大疾病报销范畴。农村精神病人只要是参保了新农合,医疗费用大部分就能得到报销。这个报销的幅度,由于每个地方财政支付水平不同,会有高低,高的地方能达到95%。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病人住院时,只需要承担个人支付部分的费用。也就是说,不用倾家荡产四处举债去住院,病人住院时报销的那部分就不用自己先垫付了。据悉,宾阳、武鸣、横县等地采取这一做法后,效果良好。而那坡、乐业、容县等地,已经能够做到精神病人门诊用药免费,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国家为救助精神病人,还启动了“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项目。卢贵基说,广西有南宁、桂林、柳州、梧州、来宾和钦州6个市获得了中央“686”项目拨款。这笔资金是专款专用,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一次性2000元的补助,主要由医院来运作。
医院 病床不够 有人好了不出院
对精神病患者,国家的救助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了,只是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去获得救助。而另外有的人,则有过度依赖国家之嫌,住在医院不出来。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南宁市的“686”项目就由该院负责实施。该院医务科副科长招俊华说,医院核定499个病床,住了700多个病人,可谓“人满为患”。患者还陆续来,医院又不能拒之门外。
精神病患者在五医院的住院费用每个月将近8000元。黄秀开曾经将潘如升送到五医院,没住几天就吃不消了,新农合只能为潘如升报销40%的医药费。而对于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病人来说,报销幅度就大得多了,通常可以超过80%。招俊华说,五医院里就有许多病好了不出院的“病人”,数量大概有50多个。
这些病人,大多数是有单位、有家庭、有医保的。单位、家庭愿意出钱,养着他们在医院里,反正大头是医保出。而病人自己,也习惯了里面的生活,不愿意出去,有的出去一段时间又主动回来。据了解,住院最长的一名病人从1987年五医院建成就住了进来,2008年才被转移回家。
4月18日,记者走进五医院,四面高高的铁丝网,围住了两栋大楼,这就是精神病人的病区。铁丝网里,人们聚集在球场,有的打球,有的听歌。招俊华说,这些病人,其实很多都已经康复,与正常人无异,可以出院了。
为了帮助病愈患者自食其力和融入社会,兴宁区在五医院设立了一家日间康复中心。康复的患者每天可以来这里“上班”,做一些串珠等工艺品,由厂家负责出售,计件付酬,一个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关键是,他们在这里可以平等地交流,也不会担心被人用异样的眼神看待。招俊华说,这个像“俱乐部”一样的康复中心,很受出院病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