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徐庆成 通讯员 陈世山)4月24日,暴雨袭击梧州,因排水不畅,城市出现多处内涝,导致一些车辆深陷水中抛锚。类似的情景,本月在北海市也出现过,所幸救援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5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出警示,我区部分城市地下管网交杂错乱、隐患重重,随着夏天雨季临近,已成为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时炸弹”。
据悉,近年来我区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地下管网,但效果并不明显,似乎陷入治而无效的怪圈。地下管网的问题在哪里?是否有根治的办法?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现状 “血脉”频频受伤 危及城市安全
因地下管网管理不善,“落雨大,水浸街”等已成为现代城市病,在我区南宁、柳州、梧州、防城港、钦州、来宾等中心城市,乃至一些小县城都难以幸免。汛期即将来临,经历“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之苦的市民又开始担忧起小区周边的出行问题了。
地下管网管理混乱造成的后果不止是城市内涝,还有常被市民诟病的道路反复“开膛剖腹”。地下管网漏电,也为城市道路埋下隐患。今年1月,南宁市衡阳西路人行道的电缆井突然爆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造成附近沿线小区数百居民用户停电。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燃气管道泄漏事件,同样也在频繁上演。据统计,2013年,全区共发生管道燃气安全事故近百起,“同样闹心的,还有城市供水。一处水管破裂,动辄停水一大片,有时还面临水体污染的危险”。
该负责人称,城市地下管网是维持城市运转的“血脉”,是关系城市安全的“生命线”,一旦出现“梗塞”或“创伤”,城市内涝、井盖安全、“拉链马路”、燃气泄漏、供水安全等各种病变便显现在地面,极大威胁城市公共安全。
探因 管线单位胡来 管理法规缺位
地下管网诸多问题的背后,暴露出城市管理中的哪些弊病?
输入“东葛路”,点击“给水”查询,随便框一个路段,该区域地下水管的坐标、高程、埋深等信息便一览无余。4月23日,在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业务大厅,该馆管线科科长黄艳向记者演示了他们3年前就对外使用的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
记者看到,虽然整个查询过程十分便捷,但前来查询者寥寥。黄艳透露,目前系统只是2010年以前的数据,近几年来,南宁城市地下管线不断增加,但数据没能及时更新,难以真实反映城市管线现状。
据介绍,在2006、2010和2011年,南宁市曾对城区主要街道和干路的地下管线进行过3次专项普查,但收集到的大部分资料不完整、不准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施工单位为贪图方便,不按设计图施工,随意改变线路,管线也不跟踪记录变更情况,甚至有的管线单位根本不移交资料。因此,档案馆收集到的大多是初始审批数据,与实际竣工后的数据有很大出入。
“档案数据的收集十分困难。目前,馆内共接收各类城建档案约54万卷,但地下管线的档案占不到一成。”该馆副馆长郎勇也很无奈:“地下管线涉及供水、排水、燃气、通讯、电力等行业,涉及规划、建设、市政、勘察测绘、施工企业、产权单位等众多部门。特别是管线单位,施工时各为其政,进行统一协调,难度很大。”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广西没有全区性的地下管线管理政策法规,地下管线的管理,很大程度上靠管线单位的重视和自觉,难以实现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使用。
除了人为因素,历史遗留问题、地下管线老旧失修等也是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老大难”。以城市排涝系统为例,广西各城市特别是老城区,不少旧管渠建设年限已超过30年,存在规划不合理、设计标准低、处置修复难等诸多安全隐患。
药方 建设综合管廊 进行综合管理
治理城市地下管网乱象,可有根治良方?
据悉,为更好保护城市“血脉”,近年来,广西一些城市进行了探索。位于南宁市佛子岭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主体土建工程施工,附属工程已开工建设;为消除城市“蜘蛛网”,防城港市启动地下弱电管网建设项目,未来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城市信息多媒体网等,将埋入地下共同管网。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各种管线纳入其中,可有效解决管线信息不明、‘马路拉链’等问题,把城市地下管线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在国内外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理地下管线乱象的办法。”自治区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南宁、防城港,今后我区将在区内的部分城市推行地下管廊试点。同时,今年起,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开展各类市政地下管线普查,逐步建立地下管线计算机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形成资源共享、动态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并对城市供排水设施进行改造,提高设施标准。
“对城市地下管线,涉及部门似乎个个都可以管。但具体到某一段管网,谁也说不清楚是怎么铺的、到底归谁管,造成地下管线一团乱麻。缺少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是当前地下管线管理的最大难点。”有业内人士建议表示,今后除了做好科学的有预见性的规划,还应成立由市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工作领导机构,同时尽快配套规范性文件或政府规章,从行政制度上规范城市地下管网管理。
[新闻链接] “重地上,轻地下”埋下隐患
照《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地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当绘制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图,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并及时接收普查和补测、补绘所形成的地下管线。而事实上,全国拥有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城市并不多,“拥有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城市首先是做过地线管线普查的,在253个做过普查的城市中,只有少数设立了城建档案管理机构。”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江贻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其实,对于城市地下管线问题,很多年前业界就讨论过多次。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新建、扩建和维修,道路经常被开膛破肚,这一现状被业界比喻为“马路拉链”。
而“马路拉链”频繁出现的原因,在江贻芳看来,是因为“政府缺少统一的监管协调部门,城市地下管线各自建设和管理。”因此,当时不少专家曾建议专门成立一个管理地下管线的机构。
相关报告显示,当前管线的产权主体涉及几十家单位。另外,在管线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如管线的规划管理由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管线建设的开工许可管理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负责。
“这种管理体制不一、专业需求不一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沟通不够和协调不到位,以及各管线档案信息不共享。”江贻芳表示。
除了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对地下管线进行管理以外,在江贻芳看来,地方政府“重地上、轻地下”的指导思想,还导致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缺少详细的规划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戴慎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尽管规划界普遍重视地下管线和地下空间的建设,但决策部门大部分更关注地面上的,尤其是标志性的东西。“因为地下的是看不见的,重视程度就弱一些,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工作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事,很多政府行政官员都喜欢地面上的建筑,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看得见的政绩。”
“现在政府监管做得并不到位,日常监管变成事后处置。这也是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的表现。”江贻芳告诉记者。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