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广西学者在南极寻找中国第一块月球陨石(组图)

A-A+2014年4月20日10:31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讯(记者 雷倩倩)4月18日,刚完成160天南极科考任务返回桂林的缪秉魁,迫不及待地从他的背包里掏出一颗从南极带回的特殊陨石,给记者欣赏。

  2013年11月7日,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缪秉魁搭乘“雪龙号”从上海前往南极。在这次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陨石,特别是找到中国第一块月亮陨石。这回,他和其他科考队员为祖国带回了583块陨石。至此,我国拥有的陨石总数达到了1.2万余块,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行进中的考察车队。缪秉魁 摄行进中的考察车队。缪秉魁 摄

  在南极找到583块陨石

  南极格罗夫山地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北距我国中山站约450公里,是我国在南极发现的一个陨石富集区。在此次南极科考中,缪秉魁担任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他与其他8名科考队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在蓝冰覆盖、岛峰凸现的格罗夫山寻找陨石。

  18日,缪秉魁迫不及待地从他的背包里掏出一颗从南极带回的特殊陨石。这颗野外编号为LZY131的陨石虽只比成年人一个拳头稍大,重1.299千克,是此次搜集到的583块陨石中最大的一颗。陨石用锡纸小心包裹,拆开可见陨石黑色的“身躯”上布满小孔。缪秉魁告诉记者,根据初步判断,这颗陨石可能来自月球,若不是则很可能来自火星或灶神星。

  这颗陨石有什么特殊之处?原来,陨石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后,散落到地球的“化石”——它记录了太阳由星云起源与凝聚到小行星、行星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大多数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灶神星。目前,因其稀少,我国尚未拥有月球陨石,而火星陨石和灶神星陨石也仅各有2块。

  缪秉魁告诉记者,人类上月球考察的成本较南极科考的成本高许多,而同时,即便抵达月球,能够采集的也是浅层岩石。而陨石经历了星球撞击的大事件,且在冰盖之下保存了上百万年,对其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全面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

  事实上,2006年,缪秉魁参加美国南极科考队的科考时,曾发现两块月球陨石,但按照国际惯例,那次发现的陨石属于美国,这让缪秉魁感到有些遗憾。此次科考,能找到一块月球陨石便是他的心愿,当队员在冰面上发现这块陨石时,缪秉魁十分兴奋,“这块陨石将在桂林理工大学进行进一步实验分析,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最终确定它是月球陨石,将实现我国月球陨石零的突破。” 

刚刚从南极返回的缪秉魁介绍从南极带回来的“天外来客”——陨石。记者 雷倩倩 摄刚刚从南极返回的缪秉魁介绍从南极带回来的“天外来客”——陨石。记者 雷倩倩 摄

  恶劣天气下找陨石考验“眼光”

  2014年1月3日,缪秉魁和队员们开着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前往格罗夫山。这次考察天气较为恶劣,暴风雪天气明显偏多,冰面上不时会刮起地吹雪,车舱外的温度也时常达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特别是2月6日之后,南极的极昼已经过去,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30度以下。缪秉魁说,就在今年2月8日,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中国第4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的开站仪式上,科考队的队长在户外用可视电话与外界通话约10余分钟后,手指严重冻伤,指甲脱落。对他们来说,在野外开着雪地摩托,手脚被冰冻至麻木也是常事。

  在这样的严酷天气下,搜寻陨石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科学家们曾做过估算,在全球,每年每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约有6颗重约10克的陨石降落。南极积淀了上百万年的冰川保存着冰盖形成以来从天上降了下来的陨石。

  缪秉魁告诉记者,科考中,他们主要在蓝冰区和碎石带两个地区开展陨石的收集工作。由于目前收集陨石全靠肉眼辨别,因此的确比较考验“眼光”。缪秉魁说,在蓝冰区“寻宝”相对比较容易。通常陨石颜色比较深,呈深褐色,且形态偏圆,外表有一层玻璃质的熔壳或风化形成的氧化层,表面具有较强光泽。在透明的冰面上搜寻陨石,就如同在玻璃板上寻找金砂,视力好的话,即便在50米开外,一粒黄豆大小的陨石也能被发现。此次,格罗夫山考察队采集到的最小的陨石仅0.04克,约半颗绿豆般大小。

  但在碎石带,要从中挑出陨石则需要队员走两三步低一次头,用冰镐翻找,下趴、猫步都是必备姿势。不少新手一天找不到一颗陨石也是常事。

  当然,车舱里25摄氏度左右的室温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温暖。车舱内食物也很充足。巧克力、牛肉干、饼干等食物是缪秉魁出门寻找陨石时的必备品。春节时,队员们还包了饺子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为了纪念中国科考队第6次来到格罗夫山,缪秉魁与队员们还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木板上,一起挂在此前科考队设立的纪念碑上。 

缪秉魁在科考途中。缪秉魁在科考途中。

  南极冰缝暗藏风险

  在南极科考,冰缝——这个暗藏的危险也时刻向他们招手。南极冰缝小的有几十厘米宽,大的有几米甚至几十米宽,绵延数公里,不少冰缝深不见底。

  2002年首次参加南极科考时,缪秉魁一度死里逃生。那次,缪秉魁单独外出考察,一不小心被卡在一条宽60厘米左右的冰缝里。当时,悬在半空中的缪秉魁借助冰镐将自己拉了上来。这是他生命中最漫长的20分钟。爬上安全区域的缪秉魁转头看着那条冰缝,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当时若有笔,我肯定会写遗书。”后来,冰镐成了缪秉魁每次外出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次科考,成为队长的缪秉魁为格罗夫山队制定了规矩:队员们必须“出双入对”。而且,缪秉魁每次出去都会带上一个背包,里面装着铱星电话、对讲机、GPS、手摇发电机、冰镐、应急食品等各种装备,这个包足有20公斤重,以备不时之需。

  缪秉魁经历

  缪秉魁,教授,1966年出生,48岁,江西上饶人。自1990年,一直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矿物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中国南极陨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兼陨石组组长。

  缪秉魁曾3次参加南极科考:2002年,缪秉魁作为普通队员初试身手,在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中采集到797块陨石;2006年,作为中国代表,参加美国第26次南极科考,他与队员共同采集到1010块陨石,其中他发现了两块月球陨石;此次,他作为队长与队友采集到了583块陨石。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